在無數道目光的注視下。
崔峴抬腳走出亭榭,立于臺階之上,笑著朝前來恭賀的百家使從拱手致謝:“小子崔峴,感謝諸位不遠千里,送來祝福。”
“然,峴一八歲無名稚童,不敢托大。心中自是清楚,諸位今日攜厚禮前來,并非因為峴。”
“而是為峴之師,東萊先生。”
“承蒙老師厚愛,自今日起,峴得以成為東萊先生之徒。”
“方才,老師問我,可還滿意這場他為我準備的收徒宴。”
“想來為操辦這場收徒宴,老師一定提前準備了許久,才能有今日這場盛事。”
“峴,不勝感激。”
說到這里。
他回望亭榭里的東萊先生,笑的十分絢爛:“峴年幼,無法效仿老師這般大手筆,但也想盡自己綿薄之力,回饋恩師。”
“想來在場諸位也多少聽說了,峴如今,在外也算小有一些薄名。”
什么?
聽到這話,在場無數人都怔愣住。
隨后一個個反應過來,激動的瞪大眼。
小神童所謂的‘薄名’,自然是因為《憫農二首》《詠鵝》這三首詩啊!
難不成,小神童要當場為恩師東萊先生作一首詩?
天吶!
想到這里,在場無數人發出驚呼。
這對師徒,還嫌今日之收徒宴聲勢不夠浩大嗎?
繼《聽蟬聯句詩》、名門百家賀喜之后。
小神童竟然還要當場作詩!
難以想象,今日文會結束,將在大梁王朝士林引發多大的轟動!
果然。
在眾人驚呼中,崔峴繼續笑道:“老師為學生勞心操持,峴無以為報。因此想作詩一首,在這場收徒宴上,在諸位的見證下,贈與我的恩師,東萊先生。”
全場沸騰了!
東萊先生是真沒想到,弟子會突然來這么一出,整個人驚喜又激動。
南陽王更是興奮道:“來人,傳筆墨紙硯,本王要親自替崔小公子研墨!”
名門百家見證。
南陽王親自研墨。
無數讀書人現場目睹。
原來這場收徒宴,不僅老師在精心準備。
弟子也同樣不落其后啊!
很快,筆墨紙硯已備好。
在無數道目光的注視下,崔峴轉身返回亭榭。
他一手執筆,先向南陽王致謝,而后看向東萊先生,笑道:“先前,我與人斗詩,對方寫了一首《詠新竹》,贈與自己恩師。還陰差陽錯,贏了我的《詠鵝》。”
聽到這話,眾人紛紛發笑。
這樁趣事,隨著小神童的揚名,如今已經被許多人所熟知。
但為何小神童會無端提起這樁舊事呢?
便見崔峴繼續道:“這件小事并不重要,但,別人家恩師有的,峴之恩師,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
“所以,峴贈與恩師這首詩,名字叫做——”
說到這里,他自己先笑了。
笑完后繼續道:“叫做《詠新竹》。”
全場發出善意哄笑。
且不提這首詩的內容如何,單看這個名字,已足夠‘雅趣’了!
自古以來。
歌頌老師之詩篇眾多,其中崔峴腦子里,不乏一些‘春蠶到死絲方盡’、‘落紅不是無情物’等千古名句。
但這是拜師宴,崔峴與老師剛認識不久。
《無題》講述的是男女離別相思,后被引申為歌頌老師。
《己亥雜詩》講的是辭官離京之愁苦。
不僅場景對不上,連情緒都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