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有此理!”
“此人究竟是誰,憑什么敢瞧不上蕭將軍!”
“我等今日能坐在這里開文會,享受太平盛世,皆因三軍將士苦苦鎮守邊疆!你又是個什么東西?”
那黝黑中年男子的話,當即引來無數謾罵。
因為任誰都沒想到,本該風雅至極的牡丹文會,竟鬧出這么一場紛爭!
謫仙閣內。
由于中年男子是看著賈邵說的,因此其余才子臉上慍怒,卻并未第一時間開口。
崔峴看向那渾身煞氣的中年男子,目光在對方脖頸處隱隱露出的傷疤、和手掌厚厚的繭子上掃視而過,神情一凜。
東南,倭寇,海匪,販賣私鹽,海禁走私,南方豪強,土地兼并,逼民為寇。
一系列要命的事件,迅速在他腦海中閃過。
這些年,崔峴雖從未走出南陽,但有老師、師祖在,全大梁的‘時政新聞’,都源源不斷送來。
因此他很清楚東南之地,有多棘手!
一旦牽扯進去,絕對是個可怕的旋渦深淵!
自古以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上輩子,明朝張居正夠厲害吧?可最后還不是被狠狠清算!蓋因有些事情,根本碰不得啊!
迎著中年男人殷切、期盼的目光,崔峴并未第一時間開口。
事態過于嚴重。
縱然他是首輔徒孫,都得掂量清楚!
救,還是不救?
亦或者……如何救?
沒有等到賈邵第一時間開口,中年人很是失望。
而就在賈邵沉默的時候。
旁邊的孟紳忍了又忍,到底是沒忍住,拍案而起:“豈有此理!《黃帝內經》云:治病必求于本!”
“你自己也說了!蕭震敗績有三,豪族斷糧、衛所空虛、海禁逼民為盜,此非蕭震將軍之過,乃《管子》所謂國蓄腐而求木之堅也!”
這番話,可謂相當辛辣大膽。
因此,孟紳說完后,引來無數文人拍案叫好。
他們年輕熱血,愿為所見之不平,勇敢發聲。
這,便是無知又無畏,純粹又肆意的少年郎啊!
本在遲疑的崔峴抬起頭,看向周遭一張張年輕的臉,心中動容。
他想,自己活了兩輩子,如今雖為少年,可終究做不到真如少年般不計后果的灑脫。
既如此——
我便給你個機會吧,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蕭震將軍。
來說服我救你吧!
孟紳的話說完,中年人并未駁斥,而是一直緊緊地看向賈邵。
這般異常,自然也引起無數人注意。
于是,周圍大量視線,都落在了一直沉默的賈邵身上。
知府趙恒意識到到了什么,神情凝重的看向賈邵,暗示的意味非常明顯:“賈邵先生,慎言!”
崔峴沒有理會趙恒。
他抬頭看向那壯碩中年男人,沉默片刻后,在一片振奮歡呼聲中,說道:“《六韜·奇兵》載:將不仁,則三軍不親。”
“我聽聞,蕭將軍親為士卒吮疽,今殘軍仍愿效死。恰證《三略》將能清能靜,能平能整之說,豈可以敗績掩良將?”
豈可以敗績掩良將?
豈可以敗績掩良將!!
就這么短短幾個字,讓謫仙閣內、閣外,無數讀書人神情激動,撫掌贊嘆!
誰言我輩書生,只懂清談誤國?
我們不瞎不傻!
我們能辨忠奸!
良將,不可殺!
保疆衛國之士兵,不可死矣!
那位黝黑中年人,在聽完這番話后,神情一震,眸子中滿是動容,與隱隱浮現的淚光。
一句‘良將’,他蕭震這兩年來受的委屈,值了!
但,中年人仍舊看向賈邵,大聲反駁道:“《論語》云:民無信不立。”
“若赦敗將,何以立朝廷威儀?《春秋》載:楚殺子玉而晉文公喜,此非明證?”
顯然,這才是問題之根源啊!
‘朝廷威儀’四字,重如泰山,壓得在場無數才子文人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