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十的集會著實熱鬧,哪怕第二天大家都回歸生活,該進學的進學,該開鋪子迎人的也照常做買賣。可昨日的盛會還是成為百姓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老李,怎么今天一大早天還沒亮,就有媒婆去你家了?”幾個相熟的攤販一邊收拾手上的東西,一邊聊起天來。
賣豆腐的攤販臉上半喜半憂,“昨個陳家二孫子去姻緣樹那邊,正巧拿到了我家三丫寫的牌子,今兒就急吼吼的帶著媒人上門了。”
旁人寬慰他,“這不是好事嗎?唉聲嘆氣的做什么?陳家二孫子也是個成才的,還在城外琉璃坊里頭做工,學成手藝往后還能傳后呢!”
“就是,老李你這眼光也太高了,這樣女婿還不滿意?”
老李臉上帶著些猶豫,“小伙子人是不錯,會來事,就是個頭不算高。不和你們說了,我去知府大人家送豆腐去。”見他這樣估計也是松口同意了,畢竟陳家條件是真不錯。
老李走后大家又都議論起來。
“李家都是老實人,陳家人的心眼可多著呢!昨天我可都瞧見了,人三丫剛往樹上掛竹牌,劉家那小子等人走了就給摘下來了。”
“好小子,我看他早就盯上三丫了。”
“三丫長得那么俊,又能干,哪個不夸?”
“唉,也是緣分到了。”
“別說,我們家二郎昨兒也從樹上取了個簽子,就是上面沒寫字,畫了個什么花兒,也不知道是誰家孩子。”
“我聽人說過,好像是壵族那邊,愛畫個什么花兒草兒的。”
“壵族的姑娘和小哥兒也不錯,聽說各個都會織布,織的那布還貴呢。”
“還不知道人家能不能看得上我們家。”
……
秋收后向來是說親的好時節,經過集會認識的年輕人許多都順利成就了好事。
每個人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怨侶還是愛侶很難說,但只要兩人都是踏實過日子的人,縱使有的時候會小吵小鬧,努力起來過得也不會差。
“晚哥兒,把你師父師公送走了?”常金花在家里正準備出門,遇上一大早出去送人的孟晚和宋亭舟。
孟晚心情不甚明朗,“是啊,我托那拓帶了一隊人親自護送他們回揚州。”
常金花安慰道:“明年天好的時候,再叫他們來西梧府多待一陣子。”
孟晚沒說話,他和宋亭舟隱隱有預感,這次見面,可能是最后一次見他們了。
從深秋到過年,孟晚旗下的工坊就在不停運作,其中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難以想象。連孟晚都有些眼暈,但他話已經說出去了,咬咬牙還是將其中三分之二的盈利都用在修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