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這種材料由來已久,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用的是經過高溫烘烤的天然黃麻、椴樹內皮做發光體也是一種碳纖維。
他申請專利的時候,也明確的寫著白熾燈泡碳纖維長絲燈絲制造技術。
現代碳纖維發源于1956年羅格·貝肯發現了石墨晶須并研制出了制備方法,這一發現讓他2016年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堂。
最開始的碳纖維都是用蠶絲、人造絲等高溫碳化生產出來,并且用于導彈上面。而后世最常見也是潛力最大的碳纖維則是用丙烯腈纖維制作的。
宋遠之前安排碳纖維實驗室就是用丙烯腈纖維。而1961年小日子的東麗就制得了模量140gpa的pan基碳纖維,已經領先了宋遠3年時間。
我國研究碳纖維也不晚,62年科學院的長春應化所就開設了這方面的課題,做了一些基礎研究。而宋遠上次在京城提到了研究碳纖維,科學院干脆的就把長春應化所的李元先生和他的團隊整個打包送了過來。
如今一年過去,李元先生和他的團隊收獲不小,也做出了模量135gpa的碳纖維。
見了宋遠又聽說是掏錢的金主到了,李元先生態度極好,給宋遠匯報了一遍進展情況。
宋遠對這玩意只知道后世常說的t300、t800很重要,具體的不了解。實際上后世70年代小日子他們就實現了t300級別的碳纖維大規模生產,而我國是21世紀才解決。
既然不懂宋遠就沒廢話,只問了問李元先生還有什么困難沒有。
李元先生連連搖頭:“宋經理,我們沒什么困難。在這設備儀器要啥都有,我們是一天也不敢浪費!”
“那行,預祝李先生研究順利!”,宋遠又聊了幾句就告辭回公司。
到了辦公室坐下,宋遠才感慨起來。還以為一年下來能有大進展,結果一個個都是有突破但還需加大投入研究!搞科研和搞工業,真不像自己上輩子看過的很多那樣只要一投錢成果就嘩嘩的往外冒。
不過宋遠也不急,開始琢磨著再怎么掙錢了。除了在港島的這幾個實驗室,在大陸還有維生素c和光刻機的兩個團隊也要養,據黃家營說這一年也投入了好幾百萬美元。
想起來還有北美那邊,宋遠又和馬克聯系了一番。
收到馬克的消息宋遠有些怒了,瑞士那邊是給臉不要啊!
去年馬克把石英表送到了瑞士參加天文臺競賽,送過去的55塊石英表毫無疑問的在精準上碾壓了瑞士的機械表,這讓瑞士那邊的鐘表協會不樂意了。
一番商討之后鐘表協會開出條件,500萬美元買斷石英表的專利,馬克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反過來馬克按之前宋遠的安排,拿石英表的專利換兩家瑞士機床公司,瑞士那邊商討一番也拒絕,雙方不歡而散。
之后瑞士鐘表行業協會干脆不要臉了,天文臺公布測試結果的時候直接沒提石英表的事,勞力士繼續奪得了幾項一等獎,而石英表被他們認定為其它計時裝置,獎項上顆粒無收。
之前馬克聯系宋遠沒聯系上,就忍了這口氣現在正在開發電子表。這次聯系上宋遠后就請示到底該怎么辦?
宋遠思考了一會,給紐約分公司發了個過幾天就去美國的電報,并讓他們通知一下馬克,就喊來了黃家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