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個改的就是輟朝的天數,在他之前沒人因為皇后崩了輟朝九日,他這也算是開了先河了。
再有就是朝夕哭臨這事了,按說應該朝夕哭臨三日,從初喪至百日胤禛才會親往致祭,可他愣頭十日日日都來,后來就每十日來一次,足見皇上對皇后有多不舍了。
這期間皇后娘娘的謚號也定下了她的謚號是孝敬二字。
百姓們聽見這兩個字怕是要以為這兩個字是皇上稍加思索就想出來的,畢竟這兩個字就連他們都時常掛在嘴邊,皇上學識如此淵博哪里需要想呢。
只有被胤禛擺了一道的大臣們才知道這兩個字有多不尋常,別看皇后娘娘人已經不在了,可他們卻更怕她了。
這孝字乍一看的確是在夸皇后娘娘孝順長輩,可再仔細一想,他們又覺得皇上這事在告誡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不能忘記她的恩情,要孝順她。
這個敬字就更有意思了,這不就是皇上直截了當的在告訴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要敬著她嗎。
至于這個敬有沒有敬愛的意思,那就只有皇上自己知道了,他們可不敢深想。
從那時起他們就知道了,皇上口中的盛大和他們心里的盛大不一樣。
哪怕皇上只保留了盛大里的盛,在他們看來皇后娘娘的喪儀的確已經當得起盛大二字了,所以皇上之后不管再做什么他們都不會覺得驚訝了。
好在皇上只是多了寫了幾首悼詩,在皇后的永安大典時臉色難看了些,率群臣行遷祭禮的時候脾氣大了些,引梓宮入殿時走得慢了些,替皇后娘娘扶棺時手抖了些,并沒再做出什么驚人之舉。
皇后娘娘人都沒了,按說費揚古府應該門庭冷落才是,可費揚古府還真算不上門庭冷落。
皇后娘娘是沒了,皇上還在呢,皇上大概是太想皇后娘娘了,想著想著就想起她的娘家人來了,不然老費揚古大人為什么能入祀賢良祠呢。
老費揚古大人都沒了這么多年了,皇上就是再想擡舉他也只能做到這份上了,費揚古府還能興盛多久,其實還得看小費揚古大人的,只要他爭氣,費揚古府就算不能更上一層樓起碼也能再煊赫幾十年。
皇上沒有在皇后娘娘的喪儀上再做出什么驚人之舉,滿朝文武總算是松了一口氣。
現在在他們眼中老費揚古大人入祀賢良祠,和皇上提拔小費揚古大人都不算什么大事,給了皇后哀榮,自然也要把她娘家的地位再往上提一提了。
他們都以為皇上能為皇后娘娘做的都做了,應該不會再因為她再做出什么讓他們驚訝的事了。
沒想到皇上還真就又做出了一見和皇后娘娘有關的事,而且是一件大事。
他們聽說皇上單獨召見過四阿哥,告訴他自己殯天之后只會與孝敬皇后合葬,除她之外不會再與旁人合葬。
都單獨召見四阿哥了,這個旁人指的是誰那還用說嗎,除了熹嬪,還能有誰呢。
這事他們本不該知道得這么清楚的,可他們就是知道了,他們都疑心這事是皇上故意讓人傳出來的,只是誰也不敢把這事說破罷了。
說皇上小氣吧,胤祥的鐵帽子王他說給就給了,說皇上大方吧,這都雍正十一年眼看就要十二年了,四阿哥和五阿哥都還沒封王,這下他們也不知道皇上是小氣還是大方了。
不過有一件事他們卻是知道的,那就是皇上一定極為想念皇后娘娘,不然不會旁人一提起她他就心神恍惚,然后一定要到坤寧宮去坐坐。
皇后娘娘都走了好幾年了,按說坤寧宮是該封宮的,可坤寧宮現在是皇后娘娘在的時候是什么樣現在就還是什么樣。
皇后娘娘身邊的嬤嬤和幾個大丫頭都還在從前的地方住著,守著這座宮殿不讓它太冷清,這要不是皇上的意思他們的名字就倒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