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采集數據的過程中,還要糾偏——因為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風等問題,會影響聲速。
課本上說聲速是340米/秒。但實際上,干燥天氣和潮濕天氣時候,聲速是不一樣的。
比如標準大氣壓、正常濕度下,15c時聲速是340米/秒;但溫度提升到25c時,聲速卻能達到346米/秒!
利用聲速計算物體,6米每秒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實際環境更加復雜。
糾偏的計算,幾乎占據感知之風計算總量的小半。
然而不同環境下,選擇怎樣的糾偏參數,就全靠經驗了。
經驗,如果用大數據技術解釋,就是所謂的“ai訓練”、“神經網絡訓練”、“人工智能訓練”、建立數據庫,等等。
人類的經驗,就是這么個東西。
難住劉東的,不是感知之風的理論,恰恰是這種經驗的積累。劉東感覺,自己想要感知之風入門,沒有三五年的經驗積累根本不用想。
那么問題來了,楚飛為什么可以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里掌握感知之風?有什么技巧嗎?
可惜,楚飛已經走遠了。
劉東不甘心,好不容易打開話匣子,下次再問就沒這么好的機會了。當即再次追上,問道,“那個……能問下,有什么學習技巧嗎?”
楚飛停下腳步,看著劉東,還有后面在狂奔的郭軒、馬文華,等兩人到了才說道,“要說有什么技巧,就是背書。
背下感知之風后面的參數列表。
當然,參數列表有點多,但實際上能用到的并不多。你們只要能背下前面50頁的參數,基本上就可以應付八成實際情況了。
以三位學長學姐的潛力,一天背五頁應該不難。
等背下這五十頁參數后,再現實多實踐應用一下,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其余參數。
如此下來,兩個月應該就能掌握感知之風了。”
一天背五頁參數?
郭軒、劉東、馬文華嘴角抽搐。你知道那一頁有多少參數嗎?不僅僅是參數,還有計算公式。
郭軒嘟囔一聲,“我背過,一周背了兩頁,第二個周忘了一頁半。”
楚飛撓了撓頭,“這么難嗎?”
三人:“……”
楚飛看三人發呆,再次走遠了。心中卻微微松了一口氣。很好,就要給別人一種過目不忘的錯覺。
但話說回來,以楚飛現在的根基,一般的事情真的可以做到過目不忘。至于復雜的事情,用智慧露珠就行了。
來到任務處,竟然看到老同窗——張璇、李洪剛、陸竑。
經過殘酷的淘汰后,這三個人終于暫時留存下來,成為培養重點。
但15歲之前無法突破7.75還是會被淘汰。
張璇看到楚飛,有點小興奮的打招呼。
楚飛好奇,“你們來領任務?你們突破第一極限了?”
張璇點頭,“我們三個暫時都卡在第一極限的門檻前。老師建議我們做點任務,活動下,不要學成書呆子。”
楚飛點點頭,也明白了。
任務處并不是規定只能突破第一極限、或者第二極限后才可以領任務。實際上,曙光學院是鼓勵領取任務的;很多人是在做任務的過程中突破的。
科學知識,是一種應用的知識,只有實際應用后才能度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
不過楚飛看了張璇、李洪剛、陸竑三人一眼,感覺有點怪怪的——以前都是李洪剛站在前面,怎么這次反而站在三人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