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科研有不燒錢的嗎?
不燒錢,設備從哪來?材料從哪來?知識從哪來?
再換句話說,大數據修行的正確打開姿勢,應該從花樣燒錢開始。
此前的兩千三百萬不過是一個開始,未來還需要無數個兩千三百萬。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我是否要給自己建立原子對撞機?強子對撞機?”
思想一不小心就放飛了。
但楚飛馬上就將放飛的思想拽了回來,再次檢索自己此前的所有知識,卻陡然有了驚喜的發現。
這一次,所有的知識不再如同過去那樣需要“檢索”,而是已經化作了自己的一部分,只要需要,馬上就能想到,甚至還能聯系到過更多關聯知識。
如果說此前的知識,只能算是背下來了,成為“資料庫”,存儲在記憶空間里;
那么現在的知識,就是化作智慧的一部分是,組成了自己無形的軀體,像手臂和手指一樣靈活。
心頭一動,無數知識紛至杳來。
這種感覺,酸爽,竟然有一種“通透”的感覺——仿佛世界在自己的面前脫下了衣服,所有的一切完全展露面前。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可以看穿了世界!
或者應該說,因為我掌握了太多的知識,所以看穿了世界的本質。
這就是智慧。”
楚飛搖頭晃腦。
在這種近似頓悟的狀態下,楚飛馬上就完成了一次自我糾正:知識并不代表正確,很多知識本身就有疑問。如宏觀物理、量子物理中間的銜接,至今都不夠完美。
還有很多知識都是經驗總結的,如所謂的經驗公式,這些知識很容易出現失效情況。
這些經驗公式可能符合99%、99.9%的現象,但永遠無法滿足100%的條件。
在科學技術中,這種情況太多太多了。
比如流體計算,常用的都是“近似值”,永遠都得不到“正確值”。
“智慧的根基是知識,但知識并不完美。不過不完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不完美卻不做糾正!
比如,大數據修行中的思維模型!”
一朝頓悟,再回頭審查思維模型的時候,楚飛就發現了不少問題。
思維模型的構建中,就不可避免的用到經驗公式、近似值等。
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只能無限接近完美。
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做的就是“追求更完美”,并一步步逼近極限。
想要超越極限,就必須跳出三界之外……就必須跳出三維世界的桎梏,達到高維世界。
所以,大數據修行的根本原因,是追求乃至超越完美了。
修行本身是科學技術的精華所在。
但這樣的大數據修行卻是很難,很多人不可避免的偷懶。這就有了半覺醒者、普通覺醒者、完美覺醒者的區別。
而就算是所謂的完美覺醒者,也只能說是“相對完美覺醒者”。
因為普通人掌握的知識,永遠不可能完美。
就那一個個流體力學的公式,想完美都不能。這是知識的先天缺陷。
但我完全可以將那些不完美的經驗公式剔除,或者放在外面的“殼”。
大數據修行的根基,和計算機技術有些類似,其結構分為:內核、殼(固件)、驅動程序三層。
其中內核是最重要的。但殼和驅動程序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