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過程’并不快樂,但‘學有所成’卻是快樂的。
就在這學習和消耗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動態平衡。
時間一天天過去,楚飛首先對“宇宙腦”和“思維模型”的差別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這算是學有所得了。
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傅里葉變換。
思維模型雖然已經可以自發運行,但它只是機械式的運算。最終給出的結果是一連串離散的數據。
而宇宙腦就不同了,已經具備了“初級智能”。
傅里葉變換本身就可以將任意函數經過變換后,形成正弦函數(波),形成“統一”。
所以宇宙腦可以對各種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并輸出比較成熟的、統一的結果。
讓一切數據,具備“被直接執行”的條件。
了解這些后,楚飛再回頭看普通覺醒者、完美覺醒者的“功法”,就發現了問題。
普通的思維模型、也就是歐幾里得空間邏輯的,最多只能承載少數幾組傅里葉變換公式——傅里葉變換可不止一組公式。
而完美的思維模型、也就是希爾伯特空間邏輯的,卻可以承載多組傅里葉變換——具體能承載多少,就要看個人的修行情況了。
總之,思維模型容納的傅里葉變換公式組越多,思維模型就越完美。
而吳庸給的功法,經過幾天瘋狂的運算和解析后,楚飛發現了兩大特點:
第一個,這竟然就是4x2進制,包含了能量控制的架構!
這是楚飛才剛剛完成頓悟的,一種真正與人體兼容的進制。
但別人沒有啊,還是用四進制模擬八進制——就是兩個四進制單元組成一個八進制單元,有點膠水芯片的味道;
第二個,就是所有的傅里葉變換公式組形成一個閉環,可以生生不息、連續變換。
這樣的功法,楚飛心中只有兩個字:
完美!
但完美就意味著“難”!
別的不說,這二十多組傅里葉公式組,就讓人頭大。
每一個公式組的背后,都有一套科學知識體系。
如動能,如電能電磁波、如生物,等等。
想要形成閉環,就要對所有的知識融會貫通。不說精通,至少不能拖后腿。
而想要在黃金修行時間之前完成這些科學知識的積累,普通人只有一個辦法——借用虛擬空間技術,尤其是楚飛在次元空間中接觸到的“二次虛擬”技術。
這是盛世才有的技術;而現在,是末世!
“這是為我準備的功法,量身打造的功法!”楚飛眼睛放光了。
至于說吳庸在這功法中動手腳的可能,完全沒有;
因為這功法太完美了,完美到容不下絲毫瑕疵!
所以,楚飛可以放心用這個功法。
現在的疑問就是:這么完美且高難度的功法,二師兄是如何完成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