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飛繼續前進,感知之風完全擴散開來,在不斷檢索周圍的同時,也在進行“訓練”,竟是戰斗的過程中修行!
今晚已經將感知之風的全套功法背了下來,剩下的只需要“訓練”——不斷學習、解析、思考、嘗試構建全新的感知之風模型。
此時,楚飛就一邊使用過去的感知之風并積累數據,一邊解析新的感知之風,甚至嘗試建立新的模型。
楚飛現在可以輕易的做到心分多用。
在突破之前,就已經可以做到同時運行九個線程,如今突破后,同時運行九個線程輕松太多。
現在楚飛腦海中就同時進行六件事情:
突破后,對突破狀況的自檢;占用了兩個線程;
運行感知之風搜索周圍,占用一個線程;
訓練并嘗試構建更高級的感知之風模型,占用一個線程;
思考覺醒者的情況,并回憶相關知識等,占用兩個線程;
思考這次的救援并模擬可能的狀況,占用一個線程;
最后,保持戰斗狀態,占用兩個線程。
新生的宇宙腦算力飆升。
楚飛更借用戰斗的壓力,去壓榨宇宙腦的極限,尤其是構建更完善的感知之風,漸漸將第二層感知之風完善、升華、脫胎換骨。
此前楚飛雖然構建了第二層的感知之風,但效果很勉強,和第一層相比提升不大。
其實不是第二層感知之風的問題,而是楚飛無法構建完整的、第二層的感知之風。
因為第二層感知之風需要一個關鍵的邏輯——傅里葉變換。
第二層的感知之風,其實是覺醒者的法術了。
第一層的感知之風,“精確計算”的極限距離就是340米,超過這個范圍會因為聲音失真等,最終導致計算結果錯誤連連。
但完整的第二層感知之風,有兩大提升。
首先,可以計算更遠的距離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入了傅里葉變換的邏輯。
利用一種以傅里葉變換為核心的算法,完成逆向推導,將“失真”的聲音還原,最終得到正確的結果。
不過想要完成逆向過程,需要足夠多的數據來“訓練”。
但只要算力足夠強大、模型足夠精確、數據(經驗)足夠豐富,就可以不斷延伸感知之風的有效范圍。
理論上,這個范圍是沒有極限的。
比如次聲波,科學家甚至可以利用次聲波探索星球的內部結構。
楚飛先前就已經可以利用次聲波,簡單感知十幾公里外的動靜,探索大概情況。
其次,計算結果更細膩了,甚至漸漸超過了聲波的極限。
第一層也有一種算法,就是利用刷新頻率,獲取更多的“點陣”數據,最終形成超過聲波極限的細膩“畫面”。
但這種簡單的疊加數據的辦法,提升效果有限。
而第二層的感知之風,因為有了傅里葉變換,可以采集到連續數據——這才是線掃描模式的正確打開方式。
采集到連續的數據,感知之風最終計算出來的結果就越發‘逼真’。
第一層感知之風,只有超聲波感知,才能得到細膩的畫面;而超聲波感知距離只有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