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空間中,楚飛看著眼前迭代到極限的宇宙腦結構,眼神中閃過一絲激動,卻也開始進行最后的檢查和校對。科研到了最后階段,就是一個細心、耐心、謹慎。
眼下的宇宙腦結構,看上去好像是一個扁平盤旋的云團、又或者像是颶風,在外圍又有一道朦朧的光環,好像行星環。
仔細看去,就會發現整個宇宙腦結構內部千絲萬縷,無盡繁雜。
雖然千絲萬縷,卻并不混亂,隱隱有一種羽毛的繁雜與美麗,細密的紋路中充斥了難以想象的變化。
這是一種無限算法,還借用了羽毛的仿生結構,本質上也有銀河系旋臂的結構算法,又借鑒了颶風的結構算法。
按照數學邏輯,最高算法是渾沌算法。但現在還沒辦法構建真正的混沌算法。
眼下無論楚飛還是白瑩瑩帶領的團隊,大家都是“盡量模擬”無限算法。基本上是用分形流形的特性、加上計算機技術的演化等手段去模擬。
不過白瑩瑩等人追求的是‘理想環境’的發展思路,雖然說基礎思路也是盡量模擬無限算法,但卻“適可而止”;
楚飛卻是竭力追求“無限逼近真實環境”的思路,絕不適可而止,而是竭盡所能的探索自己所能控制的極限。
最終結果,就是眼下這團“云團”。但這不過是表面。
如果能解析看,就會發現這云團是一個超級的星系結構。
早在18.9999的時候,楚飛的宇宙腦結構,就是這種模仿銀河系的結構,當時采用的是三三進制:一個核心(晶胞)分出三個次級核心,每個次級核心再分出三個次級核心,如此不斷分裂,最終分裂24層,一共2824.3億個“晶胞”,每一個晶胞都是一個“近似神格”。
依靠這套系統,楚飛在剛剛構建宇宙腦之后,算力就達到153.4萬億分;后來逐漸優化到168.7萬億分。
而現在白瑩瑩等人主持研究的功法,在突破20.0之后,算力極限也不到150萬億分。
這就是差距。
不過楚飛當時已經發現,若要將宇宙腦結構拓展到第25層,效果不增反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訊延遲。
若宇宙腦構建25層,那么宇宙腦運行一次,信號就要傳遞25層,此時信號延遲已經影響宇宙腦的正常運行。
這種延遲,表面看是宇宙腦的運算延遲,實際上是人類意識的極限。也就是說,楚飛當時就已經觸及到人類靈魂的極限問題。
通信延遲的問題,成了制約楚飛宇宙腦的極限——白瑩瑩等人的功法就不用考慮這個,他們的修行方法是適可而止,根本就無法觸及到意識極限。
那么問題來了,意識有多快
理論上認為,意識比光速還要快,因為意識本身就涉及到量子層面了。
后來楚飛通過光量子計算機推演,嘗試突破通訊極限的方法。想要突破通訊延遲,有三個方法:
第一,用量子糾纏技術;
第二,用相對論和時間膨脹的方案;
第三,高維技術。
楚飛這次閉關時間這么長,就是因為要挨個檢驗這三種思路,看看哪個更好。
量子通訊技術,看上去最為簡單,也最契合人類天生的意識,但繁雜無比,需要增加額外的通訊模塊;量子通訊的邏輯系統,有點復雜。
按照科研中的理論,有一種“奧卡姆剃刀”的理論,就是:如無必要,不要額外增加更多條件。
相對論和時間膨脹相對簡單,主要是深化引力內核的算法,但完成難度高;而且這種時間膨脹代價很大。
高維技術,莫得頭腦——這已經不是難不難的問題了,而是摸不著門路。
雖說楚飛、升龍殿現在的技術已經涉及到了大量的高維技術,但想要利用高維技術解決極限的通訊速度問題,依舊是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