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武林正道混的江湖人,很難體會到名門正派對于少林、武當的復雜感覺。武林的泰山北斗,不僅僅是正道中人最大,也是最后的靠山,更是永遠懸在他們頭頂最耀眼的星辰,是他們一入江湖就必須得敬畏和仰望的存在
從此次五岳會盟到現在,各派主事人言語當中屢有“正道”、“名門”、“魔教”等等字眼,卻唯獨不曾提到過“少林”、“武當”,以及什么武林“泰山北斗”。而且,左冷禪、岳不群二人磨嘴皮子時,不論武林正道的招牌說得如何叮當響,也都極為默契的忽略了正道魁首的少林、武當。五岳各派歷代弟子,不論心思遲鈍與否,都能或多或少體會到少林武當給予的絲絲壓力,但還不太明顯,而像岳不群、左冷禪、莫大這些政治覺悟較高的一派掌門,卻對少林武當那泰山北斗的“榮光”時時刻刻都在散發著的無形而磅礴的“威壓”感到窒息,心中不止一次涌起對少林武當的危機和警惕,卻又必須狠狠壓入心底深處,不能顯露分毫
五岳結盟,同氣連枝,看似是為了應付,乃至鏟除魔教,但何嘗不是為了合力抵御少林武當的“壓迫”
此番五岳會盟,乃是左冷禪謀算著徹底掌控五岳的重要時機,未免橫生枝節,他并未給少林、武當發帖。而其他各派同樣各有心思,也未曾知會過少林、武當。此時少林方生不請自來,不僅被打亂謀劃的左冷禪、岳不群心中如同吃了蒼蠅般膩味,就連莫大、玉磯子、定閑等人也對少林的目的頗有些疑神疑鬼。
不管心里怎么想,少林的面子不能不給,眾人略一思忖,便即急急起身迎向校場門樓處。
遠遠就見一個身披暗黃袈裟的魁梧和尚,在十多個少林和嵩山的弟子的簇擁下,氣度從容的邁步走近。
“阿彌陀佛方生見過諸位五岳同道”
“方生大師有禮”五岳眾人齊齊回禮道。
“方生久聞五岳諸位英杰俠名,惜乎無緣一見今知諸位會盟于此,特來拜會,冒昧之處,還望恕罪”方生身為少林方丈方正的師弟,在寺中雖無各堂、院首座之名位,卻是方正的心腹得力助手,論實權猶在一堂、一院首座之上。特別是方生面相端方慈和,氣質沉穩不俗,雖只三十出頭,一身少林武功已然頗有火候,便時常被方正委以少林在江湖中的“外交發言人”之重任。其人行事謙虛有度,言語溫和大氣,在江湖中名聲頗大、人脈更廣
左冷禪身為五岳盟主,自是當前回應“唉大師言重了,言重了大師光臨敝派,我等五岳同道不甚榮幸歡迎之至”
趁著雙方毫無營養的寒暄,岳不群默運紫霞神功,暗暗觀探察方生的氣息。此時五岳眾高手的注意力都隨著目光集中在方生身上,岳不群如此施為倒也不怕方生察覺。
須臾之后,左冷禪心中惦念著擊敗岳不群、威加五岳的要事,便即對方生說道“大師來得正好,本座與岳兄正要比劍奪帥,還請大師做個見證”
聞言,方生面上一驚,誠懇道“二位掌門有何不睦,竟要比武決勝,不妨讓貧僧做個中人,調解一番”方生言語雖虛,驚異卻真。類似五岳各派相約斗劍,爭奪盟主之事,從前也曾有過數次,但他本以為五岳此次會盟,也會與從前一樣,先期定然言語爭鋒,喧鬧不休,若要比劍,也得會盟的第二天、第三天才會開始。不想,此次會盟的各派掌門及高手都比從前會盟的那些奢老名宿年輕不少,行事頗具年輕人的干脆利落,而且壓軸的左、岳二人也都早有定計,一直有意無意的加快著會盟展開的步驟,以致方生失算,本以為掐著斗劍將起的點趕來此處,卻已是斗劍的尾聲。好在并未錯過左、岳二人的定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