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木已成舟,就算王常月等道德高士心有不滿,他也可以推脫為江湖野人無知,捕風捉影,亂加名號而王常月等道人本身無力反抗,他再多多撥付資金,支持他們大力擴展道學教義,就可安撫下來,讓他們默認了這一事實。
當然,岳不群也暗暗告誡自己,這不過是小手段,偶然用之尚可,萬萬不能過于依賴,而立足于世最根本的還在于自身的修為
自從那日長子出生時的偶然頓悟,隱約觸及先天靈光之后,他近來修煉先天功已漸入佳境,一身后天極限的氤氳紫氣開始徐徐蛻變得更為精純晶瑩,似乎更具靈性生機。依他估算,蛻變過程大約會持續一到兩年,而之后完成質變的真氣就是一種先天真氣,或許他獨有的先天真氣可以稱為“先天紫氣”。
同時,內功境界的突破使得他的心神感應和運勁使力愈發精微,繼而推動了他在劍術上的修煉進程,五岳劍法早已盡數融會貫通。若是使用出來,只怕比之各派掌門人自己所知的本門劍法威力更為精微奧妙,威力無窮。
順理成章的,他接著參悟連城劍法只不過,連城劍法單以招式精妙而論,其實只能算作五岳劍法一個等級的上乘劍法,算不上絕世劍法,但在岳不群細細參悟后發現,連城劍法屬于形意相合之劍術,其精微之處便在于每一劍招與名稱上的唐詩辭句內蘊意境融洽為一,內外相合,表里相依,相輔相成,才能發揮莫大的威力。但是,劍招萬變,詩句意境同樣萬變,使用者若不能劍招、劍意皆變化自然,根本無法發揮出全部威力。
不僅如此,因為唐詩詩句所描寫的意境神奇瑰麗,包羅萬象,而且很多詩句所描述的意境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若是劍意沒有銜接融洽,只是將劍招的順序死板硬套,或是胡亂搭配,固然能夠組成各種各樣的新劍法,但能夠有幾分威力卻是難說了。
若說太玄經是給文盲大開綠燈的功法,那么連城劍法就是讓詩人畫家、博學文士道士這種藝術造詣深厚的人能夠如魚得水的劍法。對于思維一根筋的人來說,修煉連城劍法是痛苦的,很可能根本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數十年勤修苦練,自以為練成之后,卻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絕世威力其實,這是因為僅僅將一個個劍招練得爐火純青,而臨陣對敵之時,仍舊未曾將劍招、劍意合二為一、變化自如。如此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根本沒能將劍法內外完全融會貫通,自然難以發揮超絕威力。
當然,因為連城劍法名稱上唐詩辭句所描述的意境實在太過繁多,上有日月星辰,下有山河草木,中間也有人情悲歡,幾乎是一部人與自然的百科全書,可謂天地萬物無所不包,就算一個人思維想象力如何豐富,也難以將之盡數容納一心,隨心合于劍招。
這時候,就需要此劍法的修煉者自行選擇一種極具包容性的玄妙劍理作為核心,統領或貫穿詩句所蘊含的諸多劍意,就如岳不群自身以“正奇相合”之劍理將五岳劍法盡數容納一般。
在岳不群看來,這是一門充滿大自然靈性的劍法,若一個人能對天地萬物有所感悟,修煉此劍法當能事半功倍,進境無窮。而道經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等等天地妙理或許都可以當作連城劍法的劍意核心。只是依每個人心境和領悟不同,各取所需罷了,至于最后能夠發揮劍法的多少威力,不外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而岳不群此時漸漸踏入先天,即由煉精化氣緩緩過渡到煉氣化神,如今清靜苦修所為的正是如何更進一步達到天人合一的妙境,從而更有效的煉氣化神,以使修為繼續勇猛精進
如此一來,他參悟修煉連城劍法倒也相得益彰。,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