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亦稱太和山。
仙山勝景自不必多言,縱使冬日冰天雪地,亦是別有一番滋味。
武當派位居武林正道魁首之一,除了當年被魔教夜襲,搶走三豐祖師手書的太極拳劍譜錄及真武劍之外,已然承平百年,平日警惕自然不高,防御松懈,以致武當山與普通道門福地無甚區別,任由香客往來。
一路漫步上山,岳不群飽覽盛景之余,暗暗以道家秘傳之太乙神數觀風望水,勘察陰陽,深感此山確有龜蛇盤踞之象。
道經有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所謂太和,正是陰陽相沖,和合一氣是也。
顧名思義,無論武當之名,玄武之龜蛇盤踞,水火既濟,亦或太和之名,陰陽相沖,皆是暗指此山鐘天地之造化,涵陰陽之象分。
不由地,岳不群猜測,張三豐之所以能夠了悟太極陰陽之玄機,將畢生武學融匯而創出太極神功,未必不是從此山之奇形異象中獲益匪淺。
到了岳不群如今的境界,再不會如同尋常武人一般,看重太極拳的戰斗力,反而著重體悟其中混合陰陽、調理五行的精微機理。
以太極拳克敵制勝,終究只得了此太極神功之枝葉,唯有從混合陰陽、調理五行中體悟到道門內丹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之妙,方才得了此功之根本。
說到底,張三豐也只是年輕時混跡武林,自從中年在武當山出家為道,得傳全真道、正一道的玄門修煉之法后,所作所為已非單純的武林人士,反而更似隱居深山的玄門練氣士,一心參修金丹大道。
清心寡欲,修道數十年,卻在百歲過后,忽然創出一門克敵制勝的武技,可謂怎么看怎么詭異
唯一的可能就是,太極功克敵保身的武技只是表面,修真練氣才是真諦所在。后人有眼不識金鑲玉,只將太極功用于武林爭斗,終歸落了下乘,難成正果。
當然,太極功作為張三豐這等大宗師的畢生大成之絕學,精微奧妙自不必多言,無論是克敵保身的外用武技,還是修真練氣的內蘊玄機,均已達至此世之巔峰,尋常人能從中有所領悟已是莫大機緣,能夠二者得其一更是邀天之幸,似岳不群這般盡得二者真髓,以之反補自身法門,玄功大成,怕是自張三豐創功以來,從未有過之事。
原本,就算有人能得太極功真髓,也該是一脈相承的武當弟子,不該是岳不群這個別派外人,然而張三豐入道后所修道統,終歸是陳摶老祖的太極理論及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內丹術。
偏偏這兩者道統華山都有,岳不群高屋建瓴,直接從超脫尋常武學的道家修真層面去解讀太極功,反而不經意間便得了太極功的精髓,將武當派的嫡系傳人遠遠甩開了幾條街
岳不群信步游覽,一路暢通無阻,直到武當金頂,沖虛已孤身一人在刻著武當之巔的石碑旁相候。
比之在武林中會面,二人代表各自門派的臉面,需要寒暄客氣不同,此情此景,二人僅是單純的玄門修行中人,一切出乎自然,返璞歸真。
岳不群微笑道“武當仙山,名不虛傳,岳某流連忘返矣”
沖虛道“岳道兄仙架惠臨,敝山蓬蓽生輝,若道兄愿意多留幾日,那就再好不過了。”
岳不群緩緩搖頭道“豈止幾日,岳某此來,險些不想走了,還是下了老大的心力,才止住貪戀,決定在貴山掛單三月,直至歲末
沖虛道兄不會嫌岳某浪費米糧吧哈哈”
沖虛失笑道“貧道正求之不得
天下哪家廟觀能得岳道兄仙架流連三月,可是大大有福”
自從全真教起兵,席卷關中、河南之后,武當就已明白,兩家再非敵對教派,或者說再不是一個層次的對手。
只因岳家得了天下,全真道覆蓋神州大地,則全真教再非地域性的勢力,而是會成為一個概念性的宗教領袖及管理機構。
如此一來,在道統上身為半個全真支脈的武當派,不僅不再介意名分從屬,反而能夠借助全真道的東風,讓武當早已停滯的發展勢頭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