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湖岸,石之軒動念之間,闡天變微轉,本是逍遙飄然的花間真氣無聲無息間化作了清凈空靈的禪宗真氣,猶如翩翩佳公子霎時間勘破世情,出家為僧。
時至今日,在將花間派、補天閣、佛門禪宗三派武功及儒家春秋簡易心法融會貫通之后,石之軒的元始真法及闡天變更趨完美,愈發神妙無窮,千變萬化,了無痕跡。
但凡修煉先天氣功者,真氣無時無刻不在與天地精氣擁有微妙交流,若未曾闔閉毛孔,緊鎖氣息,都會自然而然散發出一種獨屬于自己的先天氣息。
這氣息源自個人的精氣神,即使有兩人修煉同一內功心法,也會因為對功法感悟上的些微不同及精氣神的差別,而生出大同小異的氣息。
除非某人徹底廢掉本來內功,轉修另一先天氣功,否則氣息就算會隨著內功的進益而稍有升華,但根本核心卻絕不會改變。
在江湖上,這先天氣息往往也是同級別高手間相互銘記及確認的根本依據,難以造假。
然而,這個定則在石之軒身上絕不適用,或者說,他的氣息能夠隨著真氣屬性的轉換而發生難以想象的變化,乃至上一瞬還是某種氣息,但闡天變發動,下一瞬即可變成截然相反的另一種氣機。
此間微妙,只在石之軒的本源氣息乃是無極無相的元始真氣,而平日顯現在人前的氣息則只是以闡天變化無極為有極,衍變的某一極功法屬性。
若說這一極屬性氣息是在元始真氣散發的本源氣息上戴了一個虛偽面具,或許并不恰當。
從本質上來看,倒不如說元始真氣是個無面者,而某一極屬性氣息,更像是在元始真氣的沒有具體形象的面目上捏造一個清晰面龐,示于人前。
只要下次以闡天變更換為另一個清晰面龐,則會被當作另一個人
然而無面者本身就是一種奇妙而稀有之極的面龐,比之任何清晰面龐,都容易被人銘記于心,所以這無面者絕不能顯現于人前
也就是說,石之軒可以在人前彰顯任何先天氣功的氣息,唯獨不可以泄露元始真氣的本源氣息,否則定會被擁有超凡靈覺者窺破他的變身秘訣
至于光頭、容貌、身材呵呵,對一個將拳術練至出神入化境界,能夠自如控制肌肉、骨骼蠕動,且修成清凈妙相寶身的人來說,外表身形再非常理所能衡量
忽然,石之軒眉頭一挑,似是感應到什么,腿腳不動,身形卻輕飄飄離地數寸,橫空挪移,驚鴻般疾速飄掠,不聞破空風嘯,但見白衣殘影重重,凌空彌散,縹緲圣潔不可方物。
這是他參考此世禪宗武功及上一世的少林提縱術、蜻蜓點水、一葦渡江、大挪移身法、如影隨形腿等絕技,所創的一門佛門輕功身法,喚作浮光掠影,絕招為夢幻泡影。
兩里外的樹林內,一個黑黑壯壯的青年和尚正疾速縱躍奔行,所用身法,輕靈中暗含沉穩,竟與少林提縱術有七八分相似,卻又更見高明。
驀地,青年和尚的視線內映入一抹兒白煙,倏忽間幾個閃爍,青年和尚面前已多了一道圣潔身影,柔和禪音入耳。
“大木師兄,何事如此急切”
不知為何,一處于大德的清凈氣息之內,大木的心境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雙手合十道“大德師弟,道信上師駕臨,住持喚你快快回寺”
石之軒道“原來是師尊來了我們走吧”二人運起輕功,疾速趕回一乘寺。
在石之軒十歲那年,道信終于出面,正式收他為徒,傳予禪宗佛法及武功,但道信本人慣常云游四方,在各處名山寶剎宣揚禪宗佛理,因而石之軒一年也見不到道信一兩次。
也正因如此,道信如今已是中土佛門公認的一代圣僧,與三論宗嘉祥大師、華嚴宗帝心尊者、天臺宗智慧大師并列為四大圣僧,而道信卻是其中最年輕者。
這讓石之軒不得不感慨圣僧是怎樣煉成滴廣而告之是也
看來,想要在法號大德之后,再加上圣僧二字,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