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官居開府將軍,轄制三千兩百步、騎,編制雖屬步兵,然而營地及訓練校場卻夾在步兵與騎兵交接處的邊緣地帶。
因而剛剛只在中央馳道直行巡視的宇文邕,并未瞧見他及其麾下兵馬。
三千步兵乃是主力,漢人、鮮卑人混雜不清,兩百騎卒中一半是“裴矩”的親衛精銳,一半是斥候、傳信、傳令兵。
“舉盾殺舉槍殺”
校場上,刀盾兵、長槍兵正在演練配合作戰之陣,喊殺不絕。
宇文邕攜阿史那柔然及太監、禁衛到來時,遠遠就瞧見“裴矩”正一身輕薄寬袍,在樹下靜坐乘涼,折扇搖曳,悠哉怡然,與校場上一眾揮舞兵器、汗如雨下的兵卒形成鮮明對比。
待得看清場上指揮眾兵卒演武之人,宇文邕更是嘴角微微抽搐。
那人二十多歲,面貌俊偉,眼神堅定,肩寬臂長,身量魁梧,配上一身銀甲黑披風,腰懸寶劍,更是英氣勃勃,無論何人看來,均會感覺其人非是池中之物。
然而最關鍵的是,此人官居車騎大將軍,按級別來算,正是“裴矩”這開府將軍的頂頭上司,可他此時在做的事,卻更像是“裴矩”的副將該做的事
阿史那柔然瞧著那人儀表不凡,指揮有度,亦不由眼神一亮,向著宇文邕問道“那位將軍姓甚名誰,可是大周名將”
宇文邕淡淡道“此人名叫楊素,官居車騎大將軍”
阿史那柔然頷首道“年紀輕輕就是車騎大將軍,想來定是陛下的心腹愛將”
宇文邕心里暗暗郁悶前些年,他誅殺宇文護親掌朝政,而楊素因曾受到宇文護的重用,所以遭到株連,被罷官免職。
然而楊素竟不甘沉溺,以其父楊敷死于北齊,但未受朝廷追封,便上表申訴。
他置之不理,不想楊素再三上表,惹得他龍顏大怒,下令殺楊素。
楊素高聲地說“我給無道的天子做事,死是應該的。”
他聽聞后,對楊素刮目相看,赦其無罪,并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謚忠壯。拜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并逐漸對其有了好感。之后又多次令楊素起草詔書,素下筆成章,文詞華麗,他贊揚道“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沒有榮華富貴。”而楊素卻回答說“臣只怕富貴來逼臣,臣卻無心謀取富貴。
當然,這只是官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君臣和諧說法。
實質上是楊素之父平日交游廣闊,且在北齊來犯時守城戰死,忠義卓著,在他想殺楊素之時,眾臣明里暗里求情,他又顧忌名聲,才做了一通明君欣賞直臣的戲碼,不了了之。
否則若是他真的看重楊素,又豈會讓堂堂車騎大將軍做個偶爾起草詔書的半文員閑職
反正這次伐齊,他沒準備給楊素統帥兵馬的機會,卻不想開府將軍“裴矩”自顧自偷懶不說,竟還私自招攬官階更高的車騎大將軍楊素來打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