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暗忖:按照我的推動,只要宇文邕死在佛門手里,一則可以搞臭佛門的名聲,二則可以將他推上皇位,而他并非戀棧權位之人,到時我就能夠以皇后之尊臨朝稱制,完成本派女主天下的最高理想。
婁昭君俏臉訝色一閃,對愛徒的成長大為滿意,不由打趣道:“瞧你……心底藏不住三分事兒,稍稍得意,就笑得像只小狐貍……”
……
長安城。
御書房密儀結束,石之軒策馬出了宮門,徑直趕往獨孤府,一路目光閃爍,“如今看來,宇文邕在滅佛之事上是要一條道兒走到黑了。”
其實也怪不得宇文邕不依不饒,如今齊地初平,原本他也不想節外生枝,再起動亂,然而初春周軍攻打齊都鄴城之時,竟有一波“高僧”集結了三四千武僧襄助齊軍保衛鄴城,鼓舞齊軍士氣,甚至猖狂地帶頭出城與周軍野戰!
盡管這些武僧良莠不齊,又未曾操練過陣法,并未給周軍造成多大損失,但這種明目張膽的組織大批僧兵的兆頭,還是讓宇文邕及一眾權貴大生忌憚。
畢竟,佛教之所以能夠大興于世,追根究底并非是因為佛教有多少多少圣僧級高手,而是在于佛教教義極為適合安撫下層百姓,讓百姓逆來順受,甘于遵從上層權貴階級的統治,可謂與儒家治國的主流意識形成絕妙互補。
因而佛教才頗歷代受統治者的青睞,并在統治者有意無意地推動下大興特興,愚弄百姓。
但是,無論佛教勢力如何張狂,總有一條與統治階級心照不宣的紅線,一旦佛教勢力越界,就會引來統治階層的無情打壓……那就是,當佛教開始組織自己的大型軍事機構,明目張膽地左右國家軍政局勢的時候。
那代表著,佛教已不滿足于作為主流意識的配角,意欲取儒家及權貴階層而代之……而這,正是儒家主流意識及權貴階層所不能容忍的!
“不作死就不會死……”
石之軒可是隱隱察覺到,一向依仗佛門支持的楊堅,對此次三四千僧兵阻礙周軍攻城一事同樣暗懷不滿——若是佛門自己開始建軍建國,那還要他這代言人干嘛?
因而在宇文邕密召重臣商議開始在齊地禁佛的密會上,楊堅雖未直接出言贊成,卻也暗示與他親近的諸多文武臣僚保持緘默,使得齊地禁佛之議暢通無阻。
深諳政治人物屁股決定腦袋的齷齪,石之軒不無惡意地揣測,或許楊堅如此作為,不僅僅是在向佛門的越界表達不滿,更是想借宇文邕的手將佛門逼到墻角,從而使佛門不得不加大對他的支持力度,甚至最終出動圣僧級高手替他剪除宇文邕。
當然,唯一讓石之軒意外的是,他得到禪宗傳來的消息,似乎此次組織三四千僧兵的事另有蹊蹺,并非出自各大圣僧或各派長老的授意,而是一些“高僧”的私自行動。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高僧”確實武功高強,在戰場上砍殺周軍步卒時那叫一個生猛,無愧于“高僧”的水準,而在抵抗周軍失敗,狼狽而逃后,這些“高僧”便人間蒸發了,一時間就連四大圣僧的廣大勢力都搜查不到這些“高僧”的蛛絲馬跡。
“妥妥的無間道啊……這方面,好像陰癸派最有發言權,誰讓陰癸派弟子老是惡搞佛門,取匪號叫什么‘惡僧’、‘艷尼’之類,還有一個僧王法明顛覆了凈念禪院的‘后科’?”
不由地,石之軒腦海中浮現出那個遠在驚雁宮的幽暗精靈般的絕美身影,隱隱感到她這手借刀殺人之計似乎不止于陷害佛門,還另有深意,一石數鳥。
不論如何,“僧兵”之事一出,宇文邕與佛門的和解希望恐怕是再降了一個冰點,而一旦宇文邕在齊地成功執行滅佛政策,那么佛門的中下層勢力可就在宇文邕手上損失了三分之二。
慈航靜齋、凈念禪院及四大圣僧等高層或許還坐得住,但切身利益受損的廣大佛門中下層可坐不住了,鐵定會聯合向圣僧們試壓,逼他們對宇文邕采取武力裁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