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彭舉手投足之間透露著大家風范,只是擺了擺手:“不必言謝。”
趙凌在尚學宮轉悠這一圈,也是驚喜不斷,這學宮辦得也太值了。
雖然諸子百家之間仍有門戶之見,但都發揚了他們的傳承。
趙凌也沒想過要讓學子們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說,因為百家之說各有相悖之處,且每一派學說都博大精深,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能精于一派學說,總比雜而不精的強。
“今日朕去農家學室,卻見農家并無甚學子,唯有稷一人,稷才華過人,朕收其為弟子,將來必定重用。”趙凌站在醫家學室內,陳平就在身側,如今陳平除了管理科農院,還要管尚學宮,“陳院長今后負責尚學宮的一切事務,科農院可直接從尚學宮招募官吏。”
趙凌之前算是扶持了韓信,讓韓信接收了蒙武的門生故吏,算是讓韓信在大秦有他自己的根基,不至于掛一個太尉的空職。
如今宣布陳平有直接從尚學宮招募官吏的權利,相當于是將皇帝任免官員的權利往外放了。
大秦沒有后世的吏部,官員任免的權利之前只歸皇帝,給陳平招募官員的權利,其寵信可見一斑。
他相當于默許陳平培養自己的勢力。
皇帝一人獨掌所有的權利的確能有效防止叛亂,并且削弱氏族在朝堂上的勢力。
但所有的事情,一個人干,那得累死。
權臣可以有,但必須平衡,對外是宣布陳平有招募官員之職,可陳平招募了官員,難道不用向皇帝上書?
如今大秦百姓積弱積貧,科舉制度在后世還算公平,但現在是施展不開的,只能先打開一個口子,剩下的便是等了。
等民強國富,等大多數的百姓能識字寫字,等紙張普及天下,等天下郡縣鄉里皆可開辦學堂!
趙凌并未直接帶稷出尚學宮,而是繼續交給農家兩位老師教導,稷需要治療口吃,陳平與稷是舊識,亦是欣賞,暫時將他留在尚學宮,是對稷最好的選擇。
“稷,你無姓氏,朕賜你楊氏,以后你便叫楊稷。”
秦統一后,氏逐漸取代姓的日常使用,嬴政贏姓趙氏,如秦始皇稱趙政而非嬴政,稱嬴政之時多用于宗廟祭祀以及與異姓諸侯通婚時。
在趙凌熟知的歷史之中,漢朝時,人們對于姓和氏的區別已不甚明晰,故而后世多稱其為“嬴政”。
稷本是平民,并無姓氏,如今皇帝親賜氏,讓他喜出望外,他只是口吃,并不笨,皇帝收其為弟子,再賜氏,便意味著他今后可能成為大秦的權貴。
“謝……陛下!”楊稷連忙行跪拜之禮。
趙凌則是吩咐陳平:“陳院長,楊稷還需你多多照看,朕聽聞學宮之中,學子們規避私斗,在演武臺比武,時常有傷人者,此與私斗有何異?學宮之中的規矩,你可自行看著辦!”
陳平躬身:“喏!”
秦律嚴禁私斗,秦律規定:“相與斗,交傷,皆論不殹?皆論。”(斗毆雙方均需治罪)
可這些權貴子弟,明目張膽地以比武切磋為名,在演武臺打得不可開交。
趙凌早就聽說了,讓陳平管管,這尚學宮又不是軍營,權貴子弟們來學宮又不是學武的,動不動就來門派之爭,只會激化諸子百家之間的矛盾。
注:出土秦簡中90%以上記錄僅用「氏+名」,史書多稱“趙政”(如《淮南子·人間訓》),秦簡中官吏登記用“趙某”格式,司馬遷的書寫《史記·秦始皇本紀》開篇寫“姓趙氏”,后文卻用“嬴政”是漢代姓氏合流后的表述習慣。“嬴政”之稱始見于東漢《漢書》,所以各位就不要再糾結為什么主角叫趙凌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