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過一陣子會舉行一個國葬,而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上也會這么寫:李云帆是至今為止唯一的一個死于火星的人類。”
小說開端就是以主角李云帆對著視頻錄像機倒敘回憶開始的,他是熒惑計劃第三批任務的船員。
所謂的熒惑就是火星在古代的稱呼,而熒惑計劃就是人類抵達火星,將人首次送上另一顆行星,永遠擴展人類地平線等等。
熒惑計劃第一期跟第二期都圓滿完成,船員們在火星不同的地方登陸,然后回到地球,成為令人尊敬的宇航員。
“我估摸著,等這臺記錄儀發掘出來的時候,其余隊友早就已經老死了。當然,前提是他們能平安返回地球。伙計們,要是你們能活著看見這臺記錄儀的話,聽好了: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換做我,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我不會怪你們,我很高興你們能活下來。”
《火星救援》前面的幾百字就將一個大概背景勾勒出來,同時也描繪出一個樂觀大氣的主角形象,同時向讀者們解釋清楚為什么只有自己一個人逗留在火星上面等死。
所有熒惑計劃的飛行任務都是通過精衛號飛船送到火星,因為機器龐大而且耗費驚人,所以中國航天局只造了一艘。每次啟動都必須消耗大量化學燃料,才能夠將飛船送入火星轉移跪倒。
在后面的內容里面,就輪到林翰開始填充自己查詢到的一些資料,,比如精衛號是由離子發動機驅動,以超高速將氬原子向后拋射,從而獲得飛船整體的微小加速度,只需要消耗較少的核反應屋子,就能一路上提供持續不斷的加速度。
這些科學方面的東西是容不得半點差錯的,林翰寫得很小心謹慎,時不時會停下來跟資料核對一下,盡量讓語句淺顯易懂起來,不會給讀者造成太大的閱讀障礙。
除此之外,他還介紹了一下火星降落載具(mdv)的詳情,這跟后面的劇情息息相關,從火星任務的開始到結束要花費3年時間。
有降落載具,就有升空載具,火星升空載具(mv)利用一系列精巧絕倫的設計跟火星大氣行程化學反應,沒寫到一千克氫去火星就能產生13千克的燃料,但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地表任務的設計上限是可以應付每小時150英里風速的沙塵暴,但李云帆等人遇到的卻是175英里每小時的巨型沙塵暴。
當他們離開棲息艙,企圖步行前往火星升空載具的時候,被狂風刮下來的通訊器掉到天線陣列里面,而一根又長又細的天線直接穿過李云帆的宇航服,并且將他帶到遠處倒下去。
所幸,那跟天線只是將他的腰部肌肉扎住,并沒有刺過去,宇航服上面的漏洞則開始讓氧氣慢慢流逝出去。
天無絕人之路,從傷口涌出的血液迅速在宇航服的破損處匯聚,水分在強氣流跟低壓下迅速蒸發,留下黏糊糊的殘余物。當血液越流越多的時候,這些殘余物也逐漸增多,最后慢慢加強了破損處的密封,將太空服的氧氣泄漏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林翰就停了下來,只不過是開頭三千字就讓他大費腦筋,輕快詼諧的文風配上主角時不時的吐槽,讓那些枯燥乏味的科學部分也變得好玩起來。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他非常珍重的將這些稿子保持下來,同時上傳到云盤里面防丟失。
此時的陳佳璇看起來非常開心,她提著包,笑靨如花,在走廊的燈光下讓林翰晃了晃神,浮現出驚艷的神色來。
“走吧,我們可以出發了。順便跟你說點正事,其實我很不愿意在這樣下班的時候說這些事情。”
今天剛剛打開起點一看,發現26個人打賞了,這通常是之前一周總共的打賞人數,嚇得作者菌趕緊揉一揉眼睛看看是不是眼花了。
謝謝所有打賞的小伙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