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此次手術的專家坐在全息電腦顯示器前,他能清晰看到實驗體整個頭顱3D透視圖,可以任意切換到各種顯示效果,并且通過手勢或口語指令指揮機器人進行操作,放大了許多倍的畫面上,清晰的投影顯示金屬觸須在微微的抖動。
每一次抖動都是手術機器人在進行工作,雖然手術過程并不夠快捷,但是精密度和效率卻比人類醫生高許多,所以從手術時間長短來看,其實手術機器人使用的時間更少。
其他參觀者也都圍著全息電腦顯示屏觀看手術過程,他們當中大多都是來自各個地方的專家,有的是來自軍隊研究所的專家,也有金發碧眼的西方專家,在翻譯耳機的幫助下對著手術細節進行討論。
李茂業看到手術機器人正在進行碳納米機器和神經細胞進行連接,很快就能進入測試活性了,于是隨口問道:“微型電子肌肉也要植入吧?”
“是的,接下來就會植入。”工作人員回答道。
“這個是用來做什么的?”旁邊有人順口問道,從穿著打扮來看顯然這人不是專家,可能是醫藥聯合體里面某個公司的老總。
李茂業難得地解釋說:“它是為了能自然轉動眼球,讓假眼看起來更加逼真才植入這個沒什么大用處的電子肌肉。”
確實如此,電子眼球的攝像頭并不需要像人類眼球那樣轉動才能改變視角,但是為了自然感官更好些,同時為了讓它更加符合人類使用習慣,所以才需要安裝電子肌肉來控制眼球轉動。
實際上這樣做反而要給電子眼球加上限制,對于追求非凡能力的人來說,增加電子肌肉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手術進行了大約半個小時,在植入了微型電子肌肉后,手術機器人從一個液體罐里面用管子吸出一顆人造眼球。
那是白色高分子材料外殼的硬質眼球,只見眼球后端連著無數根金屬細絲,然后手術機器人將它直接塞進已經處理好的眼眶里面,并且開啟眼球內部自動連接程序。
在外面眾人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碳納米機器支持的金屬細絲仿佛活過來一樣,紛紛延伸到眼眶內部深處,并且跟先前手術安裝好的碳納米神經細胞糾纏到一塊,確定神經接口所在位置后,兩者迅速融為一體。
這一切過程都被投影在全息電腦顯示屏上,大家可以全方位觀看這個過程,下方還有一個進度條顯示碳納米金屬細絲連接完成百分百。
首次連接花了大概三分鐘作用,據說以后人造眼球發生故障后,還可以直接摘下來更換新的眼球,到時候連接過程只需十幾秒就可以了。
當然這是人造眼球徹底壞掉時的處理辦法,通常遇到故障問題都可以通過滴入碳納米機器眼液,然后控制這些碳納米機器來進行維修。
移植手術完成后,另外走來一名仿生機器人給實驗者解開了面罩,而專家們也啟動了電子眼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