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宋子瑜最早收編整合的勢力!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土生土長的龍山人,對這片故土有相當強烈的感情,忠誠度也是最高的。
其次就是宋子瑜招募的唐堅、陳天行等人以及其陸續招募的獵人團隊。
因為賞金獵人協會的分裂,這幫人成了沒爹要的孩子,只能在龍山扎下根。
以上兩撥人長期合作你中有我,大家患難與共,構成了龍山戰兵的核心……是宋子瑜可以依仗的嫡系。
除開龍山本土系,第二批勢力就是宋子瑜從彌羅城邦帶出來的奴隸軍團了。
這批奴隸大多都是散兵游勇,當初擰成一股繩完全是因為形勢所迫,如今找到了生存的應許之地,很多人就謀生了過安穩日子。
也正因為如此,這幫人或許會非常看重龍山的家園,所以這些人也是宋子瑜可以隨意調動的勢力。
至于第三根柱子第三師的降兵降將,則是宋子瑜的最關心的。
這批人數量龐大,而且非常精銳,絕大部分都是百戰黃沙南征北討的職業軍人!
這批人如果能夠整合出來為自己所用,必然是極好的。
但就目前來看,宋子瑜對這批人的忠誠度是存疑的。
想要感化他們,讓他們實現認同需要時間和精力。
而且,這些軍人之中對自己心生不滿的不在少數,畢竟自己打死了他們不少人的!
管理上稍有不慎就有遭受反噬的可能……
故而宋子瑜對這批人保持著應有的謹慎。
但宋子瑜始終堅信,最終自己會以熬鷹的手段將這批人納至麾下。
……
在這三根“頂梁柱”之外,則是宋子瑜麾下一眾富有科研精神和改造精神的“建設派”。
這些人武力可以忽略不計,但作用卻不能忽視。
這其中包括以白洵、白少卿為首的白石聚居地遷徙過來的諸多學者,這些人負責了城市文化的普及教育、兵工廠的打造、工業基礎的設計、城市的規劃等諸多事務,是龍山得意發展的重要血液。
然后就是陳友平教授以及其新培養的一群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改良的學生。
這些人致力于讓龍山以及沱地荒原的民眾吃飽飯,也是宋子瑜整個統治框架得意凝固的重要因素!
再次,就是以高仲平和公孫婉兒為首的一批內務管理者。
這些人負責市政建設和政務處理,特別是公孫婉兒,有她負責的內???????????????政部門,擔負起了城市“市長”的職務,充分調動資源穩定民生。
除此之外,圍繞著龍山的周圍,還有一大群具有向心力的聚居地,這些聚居地現在也是唯龍山馬首是瞻……
整理完畢!
宋子瑜將這些人和派系記錄在小本子上,這才發現自己身邊竟然團結了這么多的人。
正是因為這些人的群策群力,自己才有今日的局面啊。
……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西征,宋子瑜需要在沱地荒原的范圍內做出一場動員,在維護自己統治的同時,能夠最大規模的集結兵力。
在宋子瑜看來,自己西征彌羅城邦,不單單是為了解放彌羅城邦被喪尸奴隸的人類,更是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南都人,宋子瑜對荒原是不甚了解的,
荒原這片區域要怎么發展,自己拿不出來太多的高深建樹。
而且荒原實在是太窮了,養不起太多軍隊,也無法建設現代化。
但在彌羅城邦就不一樣了!
自己知道很多東西!
比如說……
曾經舊時代的工業城市、舊時代的軍隊駐地、舊時代的產業園區等等等等……
只要打下彌羅城邦,憑借自己對南都的記憶,自己甚至可能在廢墟之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一旦這個設想成功了,未來不需要太多年,人類的文明就可以在這片廢土上實現重生!
這才是宋子瑜真正的理想!
生活不是茍且,是遠方,是野望。
這個信念充斥宋子瑜的心頭,令宋子瑜充滿了動力。
然而……
就在宋子瑜雄心勃勃準備自己的偉大事業的時候。
遠方傳來了一個令宋子瑜心絞痛的消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