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道具、布景,包括運載車、地下城、空間站、休眠倉等等。
為了力求真實,能用實景的都用實景。
當然,這些布景都是在錄影棚里布置的,道具是真實的,但錄影棚的背景還是綠幕。
拍攝出來的鏡頭,最后還是要使用特效,添加背景。
當然,實景的道具,拍出來會有更強的真實感。
而且,同一樣道具,需要制作很多個。
比如電影里的運載車,車外的鏡頭和車內的鏡頭,用的是不同的道具和布景。
地下城的布景同樣是一件大工程,要把分鏡頭中拍攝到的地下城布景建造出來。
在所有道具和布景中,最難的就是空間站。
其中有一場戲,是“劉培強”和俄國同事“馬卡洛夫”要從空間站外部,前往總控室,過程非常驚險。
這場太空中的戲,拍攝難度很大。
方醒和拍攝團隊、何友良的服化道團隊,討論了多種方案,最終選擇了一個呈現效果比較好的方案來進行。
拍攝方案確定之后,何友良的團隊開始設計空間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拍攝。
電影的籌備過程很繁瑣。
方舟文化在東海影視基地里,直接建了十二個影棚,在影棚里置景。
有的影棚主要用來拍攝運載車,有的影棚拍攝地下城,有的影棚拍攝空間站。
總之每個影棚都會安排獨立的布景,而且像地下城、空間站這種布景,做完之后,是沒辦法移動的,所以會一直占著錄影棚。
如果是一般的影視公司,想要搞這么大一個項目,可能籌備階段就得花一年時間。
不過,方舟文化已經是影視行業的巨頭公司。
而且,在電影投入方面,舍得花錢。
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和利益脫不開關系。
有能力的拍攝團隊、服化道團隊,這些都是要花錢請的,越是優秀團隊,費用越高。
當然,一分錢一分貨。
錢給夠,自然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流浪地球》一開始就計劃投資五個億,所以預算是比較充足的。
而且,方醒不排除后期追加投資的可能,因此制片團隊在批預算的時候,也會比較寬松,盡量要最好的。
僅僅是籌備階段,《流浪地球》劇組的片場員工,就有超過一千人在工作。
大部分是制作道具、服裝和布景。
籌備兩個月時間,已經有三座錄影棚的布景率先完成。
而電影選角也完成了。
事實上。
《流浪地球》的選角難度不算大,畢竟是科幻片,電影的重心不在演員飆演技上。
當然,不是演技不重要,而是和《無間道》這種劇情片相比,對演技的壓榨沒那么夸張。
《無間道》的精彩之處,就在演員之間的對手戲,要飆出讓觀眾腎上腺素飆升的表現。
《流浪地球》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鏡頭,大部分不在演員身上,而是在行星發動機上,在空間站上,在地球和木星上。
當那顆冒著一萬道藍色行星發動機引擎火焰的小破球出現,那才是最燃的時候。
等到第四座錄影棚也建好。
劇組討論,確定開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