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不得不于此順帶提上一提,就是丁月華丁家女俠自從經過上述這場運河埠頭旁飯館里的大胃王挑戰賽后,便一戰成名,隔日就以自稱的化名登上了汴梁逸聞的頭條版面,惹得京人爭相傳頌,尤其在各式飯館口談間更蔚成了一則傳奇!
在這之后,但凡丁女俠尚在汴梁的期間,每每外出上館子吃飯,都會引發起路人夾道的圍觀。
話說汴梁這座京城匯集了來自四海八荒的珍奇之物,亦常可見到各式樣的奇人獻藝,是故長居在此處的京人們,便是僅為一名小老百姓,亦皆各是眼界開闊,對新奇事物的接受度特別高——因此有不少路人在圍觀贊嘆之后,還會好奇上前找丁女俠(易名岳娘子中)搭話,向其請教好胃口的秘訣。
在「能吃就是福」的思維影響下,許多人竟因此便將「大胃」此種現象,扭曲視成一種一等一福氣的象徵,不少有錢又有閑的富人貴族間,紛紛開始流行起將胃口撐大這種奇怪的運動,間接引發出一股推崇「大胃王」的社會風潮。
——此舉間接激發了餐飲業界求新求變的生意頭腦,各式飯館酒樓間自此常定期開始舉辦起各種不同內容的大胃王挑戰賽,一來刺激買氣,二來新飯館還可以順道藉此爭爭曝光率提高個知名度,真可謂兩全其美。而奪冠之人不但可享飯錢全免優惠,還可以獲頒榮譽錦幟一面,挑戰失敗者則需負擔全額的酒菜錢,兼之報名費沒收。
此舉一開,漸有一窩蜂人以巡禮于各式挑戰賽搜集錦幟為其生活目標,風行到時人還特為此類競賽活動取了個專有的稱呼,謂之為:「大飯桶賽」。
一時之間,京內大肚腩盛行。
仿唐之審美風由此短起,襯托得彼時隱約已有發福跡象的包大人都快要顯成了個苗條的瘦子,足見此風氣歪長程度的夸張。
再然后,由于瘦者成胖、胖者更胖,朝堂上有月餅身材的人數日益增多,連深居于宮中的頂頭官家都不免注意到了此種復古的現象,據說究明緣由后還曾一度好奇到以微服出巡,跑去親身體驗了一回所謂民間風行的「大飯桶賽」為何物——
據說不小心參加到的還是最高等級的「巨飯桶賽」規格,選手們無不是膀大腰圓人人可媲美相撲手的壯漢子,我們文雅秀氣的好官家,坐在這群「強人」里邊,簡直就像被扎進河馬堆里的大白鵝,顯得特別的鵝立河馬群,簡直奪盡了當場圍觀群眾的目光!
其后,罷朝三日。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圣體微恙,偶染風寒」,休朝靜養了整整三日才聽說「龍體稍緩」。
可是從宮內八卦渠道里流傳出來的版本,則表示罷朝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我們的皇帝在「巨飯桶賽」那日吃得太撐了,脹壞了身體,得休養數日才將能腸胃養回來……
重新上朝的當日,位于九五至尊的官家立馬就下了一道新令,內容嚴加譴責了時下崇尚大胃王的不良風氣,并全面禁止此種「飯桶賽」系列的活動,違者要勒令關店重罰。
首先,詔令以一句籠統的保健守則開頭,曰大宋子民應注意平日該「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吃申后飯」來贍養自己的健康,強調對飲食應采取「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的態度,嚴正指出時下「大飯桶」風氣的種種弊害,表明暴飲暴食乃「傷身之舉」,「若好其道,則氣血自虧,壽命自短」,后果十分嚴重!
故「為朕子民康泰計」,「大飯桶賽」應全面禁止,再不得舉行,否則「違者重罰,絕不寬待。」
末尾,未免前文用詞遣字有太過文言之虞,導致一般百姓有看沒有懂,誤會皇帝的一番好心意,甚至貼心地讓負責起草詔書的臣子補上了一句通俗好懂、瑯瑯上口的口號做總結,曰:「吃飯省一口,活到九十九!」
結尾語乃:「朕之子民當謹慎奉之。」
下令城內各處張貼詔告,詔令即刻生效。
東都大飯桶傳說,就這么成為京人拿來形容曇花一現的代名詞。
造句范例如下:
唉,良辰易縱,美景難留,年華一如大桶飯,當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時至今日,此種用法仍是不時偶有耳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