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榮王宮的主人榮王,也便是如今已深居簡出、在前述「冒名李云事件」中,曾有過登場的、如今南清宮的主人八大王八王爺,當年因此被咎責,曰坐火禁不謹,奪武信軍節度使一職,降封端王,移居宮外,出居故駙馬都尉石保吉第,聽說之后多年仍猶自愧咎。
也是因首都汴梁城內人跡緊密、房舍毗鄰,才造就火勢一發常輕易不可收拾。經歷過數回不止的慘痛經驗后,朝廷也做出了相對因應,建制了一套周密的救火方式,期能見微知卓,防杜災難于未然,莫再要有如此龐大的災難發生。
于是,汴梁坊巷每三百步便設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掌防火防盜之事,并在城內高處建有望火樓,駐鋪兵日夜職守,若眺見災情,即刻馳報,通知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及開封府,各處領軍汲水撲滅,各滅火部隊皆備有精良的滅火設備,毋須勞煩百姓相助,法更授予此潛火部隊一定之特權,如路遇權貴不避讓等……相對于此,責任亦更加重大,若救災有違誤,必須依軍法處置。從此之后,京城火難的災情漸減。
想數月前暗香居發火,火勢得以及時撲滅,不至延燒鄰里,就是虧得望火樓鋪兵登高遠眺,及時發覺火光,才能及時通知人前來相助滅火。
而倘若有人尚記得這回憶錄前幾冊的故事,也可回憶下那場于數年前發生在開封府的偶像風暴(注:有興趣者請參照本回憶錄第三十二章),也便是因為展昭遭他眾粉絲人手一頂燈籠圍堵在初入夜的街道上,導致平素清冷的街道未獲夜火申請,卻突然燭光大作,盡責的望高樓鋪兵乍見之下才誤以為起火,驚動了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才導致了其后那一場讓開封府眾人吐血處理了許久后續的烏龍,還直接導致展昭被包大人軟禁足了一段時間。
由此可見出帝京對防火救災這一塊有多重視。
記得有一回汴梁城內一處叫甜水巷附近的地方發了火,包大人得報后,即刻率人趕赴現場救援。甜水巷附近巷弄窄小,人潮一旦聚集,則過于擁擠而不易取水,可彼時在那緊急的時機點上,竟然還有兩個白癡腦袋破洞敢來鬧事,擠在人群里吆喝著一首打油詩擾亂交通,吆喝的內容大約如下:
「我們要救火!」
「救火怎么救?」
「救火去取水!」
「取水去哪取?」
「甜水巷有井,取水甜水巷!」
「甜水巷水甜,哪里能救火!」
「甜水不能救,便取苦水救!」
「苦水能救火,何處取苦水!」
「甜水甜水巷,苦水苦水巷!」
「甜水也是水,何不能救火?」
「苦水巷苦水,甜水巷甜水,苦水甜水都是水,苦水甜水都救火!」
「苦水巷苦水,甜水巷甜水,苦水甜水非常水,苦水甜水不救火!」
當時在現場幫忙救災的許多人,都被他們這樣左一句甜水右一句苦水的話給繞暈了,一時搞不清楚到底要去哪條巷子里取水,暈乎在原地不知下一步該如何動作,導致人人塞在巷子口,火勢卻還在巷里頭悶燒,場面當真是混亂非常。
包大人當時簡直吹胡瞪眼氣了個半死——沒看到火勢都要延燒開來了么!是誰皮在癢了欠擂還敢挑此種時刻在那里念什么繞口令打油詩混亂人心!
立刻命令展昭施展開輕功來登高望遠捉白癡,從人群里把這等趁亂胡念口令的罪魁禍首像夾娃娃般拎了出來——擾亂救災,不容分說,先各來個三十大板把人打趴到半殘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