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然爾,這段愛情依如今已知的過往來看,注定是沒能有美好的收尾。
當年在這位武功郡王趙德昭的身邊,便只有此名具「女俠」背景的妾室,才有那能耐與身手,得敏銳察覺出當時趙德昭獨在的茶酒閣中有不對,因此將封印多年的武功解禁,當機立斷抬腳踹飛了閣門,在方踏入門內那千萬分之一秒的剎那間,發覺窗口處有生人遁走的殘影,卻是晚了一步,最后親眼見證了自己夫君倒在血泊中的死亡。
其實早在當初自家公爹,也便是太祖皇帝駕崩之初,這名在狡詐江湖中闖蕩有年、經歷豐富并深瞭人性險惡的女俠,在聽過傳來有關太祖死狀之后,便曾委婉和其夫君暗示過父皇之死可能不簡單,其叔父之心亦可能不單純,可惜當年生性淳厚的趙德昭卻未盡信。
自幼以來,這位德昭郡王看到的是父皇對叔父的諸多愛護與照顧,故而不愿相信朝堂上弒兄登基的說法,反而愿信他叔父給他的解釋,從不打算與其爭位。連太祖生前親信,即當時駐扎外地的燕云遠征軍中,曾有人潛進京中與德昭會面,表達對太祖之死的質疑,這位趙德昭還曾替自家翻身做皇帝的叔叔說話,并以宋土百姓為念,拒絕起事奪位,與外敵覬覦宋國的機會。
——自家夫君如此行止端正,當年的女俠也只好就這般懷著惴惴之心過了兩年多的歲月。直至太平興國四年,終究是迎來了悲劇。
太平興國四年八月,高粱河一役戰敗后,久未行先前滅去北漢的太原戰賞,趙德昭一趟替歸來眾軍士上殿請功討賞的晉見,卻換來皇帝一句「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的怒斥。當日他下殿后未久,即遭人發現陳尸于茶酒閣內,尸首身旁,有一柄沾滿血的短果刀,現場未留下只字詞組的遺言。
事后官方經調查的說法是:嗚呼哀哉!郡王因一時受激,為向帝心表忠志,故以一把果刀,自刎茶酒閣中。
當然根據鐵面人這邊所陳述出來的說法卻是:太宗皇帝當時根本就氣到失心瘋,當日下殿,隨即就派出殺手一了百了將自己這位有如心頭一刺的侄子殺了干凈痛快。重點是還沒把手腳做利落,叫自家祖母發覺瞧見,事后這位皇帝還敢來武功郡王府上貓哭耗子假慈悲,趴在棺上哭什么傻侄兒何苦為一句氣話想不開此類的瞎話……惹得自家的女俠祖母,當時看著那看似真悲慟的始作俑者,若非因一時想起家中還有個小兒需自己撫養,差點沒江湖血性一涌心頭,刷地就沖上去甩這偽君子兩個河東掌再補一腳母獅腿,讓他飛出去作天邊顆流淚的流星給自家夫君謝罪去!
從那時起,這位當年的太宗皇帝,就穩固不動搖地成了此名女俠祖母心中害死夫君的頭號嫌疑犯了!
只是當時的她還不能十分確定定乃這位太宗皇帝動的手,戰戰兢兢地在郡王府中又待了一陣,一邊調查,竟真能干到叫她發現了些蛛絲馬跡,才與夫君的另一位手足趙德芳小叔溝通報信……結果前幾日還看似健朗的自家小叔,沒幾天后竟便得急病身亡。自這位太祖馀子趙德芳一逝,前皇帝之下再無兒輩,其一脈也復無人可威脅到當時太宗一脈子嗣的皇位。
得知趙德芳死訊后的這位女俠祖母,當時差點沒提劍沖去皇宮里直接砍人!
好在理智尚存,將她拉了回頭,沒真闖去那必有大內高手聚集的皇宮內作荊軻找死,而是痛定思痛,夾起尾巴做了兩年的小透明,暗中重新連系上打從決意嫁與皇家后便刻意撇清隱瞞的娘家人,部屬了退路,趁其子趙惟固一次大病之時來了場金蟬脫殼,帶著兒子遁出京城,暫時投靠入去位在襄陽的娘家中。
說起來這女俠祖母的娘家,當年在民間大約也是個不簡單的家族——能培養出女俠祖母這般智勇兼備、能查出皇室秘辛的高手,搞不好也是個武林中的大家也說不一定。總之這娘家人竟能完全隱下自家女兒與外孫的蹤跡,不叫宮內派出查探的人察覺,還平安低調地將自家外孫拉拔撫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