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的路上,劉赫的心情格外輕松。
華容道,這恐怕是劉赫能想到的唯一一個能脅迫曹操的地方。
他悄然離開江夏城,馬不停蹄的趕到這里,就是知道關羽會在這里放過曹操,而他,則可以作為最后的伏兵出現。
殺不殺曹操,其實,劉赫心里也有過猶豫。
畢竟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有才干的人物,一直流傳后世,誰也不愿意和這樣的人成為對手。
劉赫自然也是如此想法,只不過身處其中,心理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首先,曹操雖然厲害,可畢竟他的事跡劉赫都已知曉,如果許昌城仍是他說了算,對于未來局勢的掌控,反而對劉赫更加有利。
其次,如果今天殺了曹操,很有可能是那個野心勃勃,最終逼得漢家天子讓位的曹丕掌權。但這個時候,曹丕年紀還小,恐怕一時難以堪當大任。
如果是曹丕掌權倒還好說,畢竟多少劉赫對他還有一些了解,可如果這個時候有哪個歷史上未曾留下姓名的人站出來獨攬大權,而且偏偏還是一個才能一直被埋沒了大才,那么對于劉赫來說,未必比曹操更好對付。
就算是沒出現這樣的人,而曹丕也順利的接了他老爹的班。試想一下,那樣一個狼子野心之輩,再加上自己又是他的殺父仇人,曹丕一定會傾盡所有的兵力來攻打自己。
雖說曹丕此舉未必能成功,但如果他真跟瘋狗一樣的跟自己沒完沒了,那損耗就太大了,說不好還會被江東的孫氏趁機鉆了空子。
權衡再三,劉赫最終決定還是不殺曹操,但這個機會不能白白放過,除了那個看似玩笑一樣的條件之外,主要還是為了和曹操定下那個三年之約。
三年這個時間,劉赫是經過周密計算的。
眼下雖然孫劉聯軍擊敗了曹操,可劉備軍還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那個三分天下的格局中,蜀地至今還是劉璋的地盤。
而按照時間上看,三年之內,劉赫有充足的時間拿下蜀地,甚至可以和歷史上一樣,打下西蜀的門戶,漢中。
到那個時候,三分天下的格局已定,自己就再無后顧之憂,只需要守住漢中和東面的荊州,便可休養生息,適時而動。
除此之外,劉赫還有一點考慮,便是自身武藝的精進。
在江夏城等待諸葛亮消息的這些日子,除了一些日常的軍務之外,劉赫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練武上。
韓義、陳默甚至是秦霜,都被劉赫輪番請來指點自己的武藝。
以前總聽說“武癡”這個詞,劉赫總是不能理解,你說有人喜歡吃,那是人之常情,喜歡喝酒,那是鐘意那份醉后的感覺,這都可以接受。
可哪有人愿意整日與那些冷冰冰的兵器較勁的?
但此從練武之后,劉赫算是徹底沒有了這種想法,甚至在天機營眾人的眼里,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武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