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赫正了正衣衫,對著趙家家主的背影,深施一禮。
“劉赫替天下學子,謝過前輩。”
趙家家主接任秣陵學宮大祭酒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
那些原本對此事持觀望態度的學子們,在確認消息無誤之后,即刻動身,從四面八方,涌向了成都。
進入成都的兩道關隘,這些日子出現了一副壯觀的景象,原本在整個益州地界都不太常見的學子,這幾天在官道上,人數竟然比那些來往的商旅還要多。
成都城內的客棧,早已是住的滿滿當當,就連柴房都被人花大價錢給包了下來。
有人曾經向劉赫建議,說是將那座能容納下萬人的學宮提前對外開放,也省得那些讀書人沒地方住,只得露宿街頭。
可劉赫卻始終沒有點頭,只留下一句話。
秣陵學宮,誰都可以來,但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
這句話外人聽的糊涂,可劉赫身邊的人卻是最明白不過,今后這座秣陵學宮的主人,只有那位大祭酒,其他人誰也無權干涉學宮的事務,就連他劉赫也是如此。
這下可就苦了管理成都城治安的那些官吏,眼看著城里已經是人滿為患,沒有辦法,最后只得在城外的城墻根底下,臨時搭建了一片窩棚,供那些外地來的學子們暫時居住。
別看這些讀書人平日里挑三揀四,看什么都不順眼,可為了能進入秣陵學宮求學,此時幾千人擠在這片窩棚里,卻沒有一句怨言。
成都的百姓見到這番場景,全都有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架勢,有事沒事的就往城外跑,特意來到這片好似貧民窟一般的窩棚前面,一睹那些擠在其中的學子們的風采。
有好事者還笑著起哄,沒想到現在的流民,一個個的還挺有學問。
可憐那些飽讀詩書,滿肚子學問的士子們,也只能掏出書簡,假裝聽不見,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模樣。
他們為了心目中猶如圣地一般的秣陵學宮,可算是吃盡了苦頭。其實吃點苦受點罪倒沒什么,最要命的,是自己只能在城墻根下遠遠眺望著學宮的輪廓,卻不能走到近前觀瞧。
不知是哪個挨千刀的下的令,在山下立了一個牌子,凡是在學宮正式開放前上山者,即可趕下山去,永不錄取。
結果成都城外,又多了一道讓百姓們津津樂道的奇觀。
數千莘莘學子,一天到晚全都盯著一塊牌子,連書都不看了,只等那塊牌子一撤,就馬上沖上山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