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孫哥的老卒走上前來,笑容憨厚,說道:“何先鋒官,以后要多多關照啊。”
何不順這輩子頭一次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小聲道:“孫哥,以后我都聽你的,咱們……咱們哥倆互相照應。”
劉赫突然放聲大笑,走到門口,撩開帳簾走了出去。
何不順有些迷茫,小聲問道:“孫哥,他這是怎么了?”
孫哥想了想,說道:“我也說不好,我估計,是因為你那句話。”
“我那句話?”何不順更是不解,“我哪句話啊?”
孫哥憨憨一笑,“大概是那句,互相照應吧。”
何不順愣了一下,接著起身走到門口,撩開了帳簾。
他沒有去看那個漸行漸遠的身影,而是瞇起眼睛看著天上的太陽,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
就在劉赫的第二次南征一切準備就緒之時,重病在身的諸葛亮卻站了出來,阻止了這次出兵。
諸葛亮認為,曹丕登基稱帝的背后,一定和朝中的各方勢力私下達成了某種協定,因此才得到了扶持,否則以曹丕的斤兩,還不足以像曹操那樣,在北方一手遮天。
這些深植在魏國朝堂上的勢力,自然就是文武百官背后的各大家族了,之前的第一次會戰,已經讓魏國賠上了不少的地盤,各大家族絕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這種局面再繼續下去。
對于他們來說,魏國雖然是曹家的,可底下許許多多的好處,卻是實打實的落在了他們自己的口袋里,這個時候如果再不給曹丕一點壓力,恐怕他們原本握在手心里的好處,也會一點點的被蠶食掉。
按照諸葛亮的判斷,各大家族一定會在背后慫恿曹丕,讓他撕毀會戰協定,因為只有這樣,各大家族才能在戰爭中大賺上一筆,而家底子最殷實的魏國,也可以重返天下霸主的地位。
所以諸葛亮認為,眼前的當務之急,是馬上在蜀地推舉出一位君主,至少先在頭銜上與魏國平起平坐。
別小看了這個頭銜,雖然益州牧本來就是益州的土皇帝,可終究在前面,還是多了一個土字。
跟著一個前朝留下來的忠臣,還是追隨一位開國君主,這對于招攬人才,也是絕對不同的兩種結果。
雖然惦記著南疆暴亂,但劉赫也知道登基稱帝之事,已經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別說蜀地的大小官員,就連秣陵學宮里的那些學子們,也會紛紛跑到魏國那邊去。
再者說,諸葛亮有病在身,仍是如此惦念此事,劉赫不希望他太過操勞,所以最終還是決定將南征的事情先放一放,等假劉備登上帝位,穩定了益州境內的局勢,再做打算。
在籌備登基大典的這段時間里,天機營上下都忙得不可開交。
魏孝就不用說了,大事小情都要親手操辦,還要在各個環節從中調度,當真是忙得連睡覺的工夫都沒有了。
大典所用的一切,都由錢專負責采買,一天的賬本就能寫滿好幾十篇竹簡。
剩下的人,基本上都被劉赫調去負責成都以及周邊的守備了,尤其是成都城的四個城門,進進出出的都要盤查,一個可疑人物都不能放過。
至于劉赫的兩個隨從郭清和法捷,更是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