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之間,有些話不用說的太明,劉備的回答,已經為日后發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筆。
關羽的死,的確只是他出兵東吳的借口,但他真正的想法,卻不是要打下江東,而只是單純的為了要打這場仗而已。
這也是劉赫躺在那張床榻上一下午之后頓悟到的,因為其他理由,根本無法支撐出兵伐吳這種荒唐之舉。
一個逃了半輩子,又裝瘋賣傻了半輩子的男人,臨死之前,總要留下點什么,可以不計代價,不顧后果,但一定要轟轟烈烈。
劉備做到了,他發動的這場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起,被后世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當真的名垂千古,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為何還是死不瞑目?
這就無從而知了,劉赫猜不出,也不想去猜,他已經盡可能的去理解劉備的想法,可即便如此,還是無法接受,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正是如此。
劉備命殞白帝城,加快了劉禪登基繼位的步伐,登基大典按部就班的如期舉行,該有的環節一個都不少,卻總讓人有種平靜寡淡的感覺。
來參加新皇帝登基大典的底層官員窺探不透這層隱匿的玄機,只有坐到諸如諸葛亮這樣的位子上,與那位天機先生平起平坐甚至還要略高上一等的蜀漢高層才能一眼看破,這皆是由于某人的意興闌珊所致。
仍是一襲白衣的劉赫背手而立,默然的看完了整場大典,當最后一個環節結束之后,毫無滯澀的轉身而去,沒有迫不及待,只是不想多做停留。
天機營眾人還是執拗不過劉赫,任由他在城外,為何不順新立了一座衣冠冢,一人不立兩墳,這是每一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不敢忤逆的規矩,對死者倒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立墳的人,下輩子就別想投胎到個好人家了,可劉赫不管,他本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
墳是立起來了,可墓碑上,劉赫還是不知道該刻上什么。
當初丁展是這樣,如今何不順又是這樣,這兩個原本不太可能與劉赫產生交集的江湖武人,卻成了劉赫心里最虧欠的人。
從徒兒劉禪的登基大典中離開,劉赫馬不停蹄的出了城,那片本來就是為了天機營眾將士預留的墳冢,在幾場春雨過后,四周竟然開出無數野花,算不上漂亮,更談不上驚艷,但讓人看著就很心安。
早已離開成都,遠在千里之外的趙家家主聽說此事后唏噓不已,提筆寫下四個字,如鯁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