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不得不感慨,如今自己所面對著的局面,何嘗不是如此,南面、北面、西面以及東面,可謂是危機四伏。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每個朝代雖然有每個朝代不同的例子,但是卻有著相同的苦難。
崇禎自認為自己比不上太祖那般的智慧,但卻有著一顆炙熱的帝王之心,心系著天下億兆的蕓蕓眾生。
有著一顆父母的心,自己的孩子受苦,哪有父母不心疼的道理,自己的孩子沒吃沒喝,哪里有父母大吃大喝而不聞不問的道理。
不,這樣的事情崇禎做不出來,現在做不出來,以后也做不出來,也絕不可能做出來這樣的事情,任何大明王朝的皇帝也做不出來。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漢高祖當年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而明朝的官員們,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明成祖則是親征蒙古。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其實這句話并不適用于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與唐朝比,唐初國力強盛,四海咸服。
而盛唐以后安史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過長安。
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棄都南逃蜀中,有明一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在李自成兵進入北京前,崇禎皇帝更是拒絕遷都,最終也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君王死社稷亡的志向。
也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朝向回鶻借兵,結果回鶻兵在長安附近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而明朝在靖難之役等內亂中,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借過兵。
漢唐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滿洲去換和平!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在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對付滿清和造反的李自成。
對關外的土地卻依然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計劃。
從英宗到崇禎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廷更是堅定,兵臨城下寧死也不肯遷都……”
而大明就算是在國家亡國后,也沒有放棄抵抗,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曾有過在國家滅亡后進行長達三十八年的抵抗。
而大明一朝做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