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驛站系統發展到明朝中期以后,已經開始逐漸變味,變成了官方招待所,許多人有事沒事就去驛站轉兩圈。
明朝的驛站不僅提供住宿餐飲,還提供車馬服務。
最要命的問題是驛站的經營并不是市場化運營,也不是靠國家撥款養活,而是直接靠地方政府向民間攤派養活。
并且驛站的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糧食。
史載:朱元璋時期,驛站的每匹馬每年只需要80石糧食,而到一百五十年后的明朝中期,陜西華州的一匹馬每年卻需要422石糧食,陜西當時的一頃耕地只能出產七石糧食,所以每養一匹驛馬就需要十多戶農民全年的血汗。
馬的食量不可能在150年內翻5倍多,因為馬還是原來的馬,多出來的糧食其實是被來往于驛站的“體制內人員”吃掉了,明朝中期以后吏治加速崩壞,凡是和體制有些關系的人都可以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和使用車馬,不僅免費,甚至可以反過來向驛站索要路費,于是為了養活費用越來越大的驛站,只有向民間攤派越來越多的費用。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如果不裁撤驛站,最后被驛站逼得活不下去的農民遲早會造反,不管是不是真,這個問題的確嚴重。
明朝其實也有很多人看到了這個問題,1558年,嘉靖皇帝在位,當時朝廷計劃,把全國驛站規模裁減掉30%-50%,所節省的錢糧一半充做軍費,但是卻在執行上出了問題——地方政府確實減少了驛站的經費,但驛站的負擔卻未減少,來往官吏照樣在驛站里大吃大喝用車用馬,于是全國驛站工作人員公然罷工或者干脆棄職逃跑,造成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的消息耽擱了一個多月才送到北京。于是5年后這項改革宣布失敗,一切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到了1576年,張居正大權獨攬,也開始拿驛政下手,他并未從節省開支的角度來強行規定裁減比例,而是從限制官員特權著手,頌布嚴格的條令,法辦了違規的幾十名官員,多名官員被降職和革職,甚至連孔子后裔和皇親國戚也未能逃脫懲罰。
張居正并沒有規定裁減經費的硬性指標,而是抓住了“官員特權”這一要害下手,改革著力點正確,他把改革驛政直接納入到各地省級一把手的考核,最后成功的把全國驛政花費縮減了30%以上,節省了近百萬兩白銀,更重要的是為民眾減少了巨大的負擔。但他在1582年病逝,在他死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歷史上再也不會出現崇禎裁撤驛站,而出現暴動的李自成,只會出現不滿生活的艱苦而出現有著鴻鵠大志的李自成。
“完成權利交接,順利登基…獲得三百萬點魅力值…”
“三百萬魅力值?”聽到系統發出后的聲音,王振明要高興炸了,三百萬魅力值,那絕對的一筆巨大財富。
“能兌換什么?”王振明最最關切的問題還是,三百萬魅力值到底能夠兌換什么…
“系統正在計算…”
“按照當前物價計算一點魅力值等于二兩銀子,三百萬魅力值可以兌換六百萬兩白銀…”
做事情太難!既然怎么做都是錯,那就算是朕的錯,一切都是朕的錯那就讓朕來背鍋。
“朕背!朕來背行不行!”朱由檢發出了如此感慨。
“不過…朕決不裁撤驛站…發生什么事情,鍋朕來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