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朔方剛剛取得了大捷,朕也在圣旨中表明了要對東宮功臣進行封賞的意思。若再處理蘇烈,會讓人覺得很不好!”
“可是陛下,若放任不管的話,也不是長久之計啊!”蕭瑀忍不住接口道。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卻沒有說話。
這時,杜如晦眨了眨眼睛,小心翼翼地看了眼李世民,試探著道:“陛下是不是在擔心其他人?”
“嗯?”
李世民愣了一下,然后會心的笑了笑,點頭道:“不錯,如果因為蘇烈的事情,縱容了其他人,那就不太好了。”
“這”
眾臣頓時語塞。
很明顯,李世民說的那個其他人,不是別人,而是太子李承乾。
他是非常忌憚李承乾擁有兵權的。
所以,他才不顧一切的想要奪走李承乾的兵權。
包括現在的軍隊改革,也有一點防備李承乾的意思。
畢竟自己兒子不是一般的兒子,是一個集能力,野心匯聚一身的厲害角色。
如果不想走李淵的老路,他就必須得打壓自己兒子,讓他乖乖的做一個太子,而不是與皇帝爭權的儲君。
然而,李世民的想法,并沒有得到眾臣的認可。
比如魏征。
他直接了當地道:“臣以為,這不是蘇烈的個人問題,此事是發生在蘇烈身上的,可反應出來的卻是軍隊的問題。”
“即便不是蘇烈,發生在別人身上也一樣。”
“是啊,軍隊的問題是老問題了!”
房玄齡附和著點頭道:“從貞觀以來,我們統一了軍權,但是呢,領兵制度并沒有什么改變。”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軍隊制度本身就存在問題!”
“如果審理蘇烈,情況可能是,所得不如所失!”
“哼!”
李世民冷哼一聲,有些不悅地道:“那照你們這么說,軍隊的法紀就不要了?”
“這”
房玄齡語塞。
一旁的王珪看了眼他,又看了眼李世民,雖然他的話不像魏征那樣直接,也不像房玄齡那樣明理,但依舊表達了不贊同審理蘇烈的想法:“陛下,軍隊的法紀問題,固然不是一個小問題,可就這次戰爭來說,結局的大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相對而言,軍隊的法紀就是個小問題了。”
“況且,就這次戰役而言,只有罰過,沒有賞功,那天下人就會認為,朝廷只看缺點,不看成績。”
“甚至重視小缺點,而忽略大功績。”
“除非陛下有更深遠的考慮,比如徹底解決軍隊的根本制度,否則,現在去動有功之臣,不合時宜。”
李世民沒想到,五位大臣,就有三位大臣反對審理蘇烈,于是心中大為的不快,臉也拉了下來。
原本他是想讓眾臣給他想辦法,如何在保住自己臉面的情況下,審理蘇烈,再特設蘇烈,將他從東宮調走,沒想到,眾臣這么不配合自己。
卻聽他沉聲道:“既然說到了軍隊制度,朕記得兵部尚書與中書令起草了一份軍制改革方案,朕也批示了,為什么沒有施行?”
“呃,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