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是李世民的名言。
那么,作為一個善于反省的皇帝,李世民為什么沒有在玄武門之變中總結經驗教訓?
甚至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喜歡自相殘殺,武裝奪權,乃至男女混亂的‘臟唐’形象?
其實,這主要源于李世民對皇權的認知。
雖然李世民出身貴族,但對皇權的認知,并沒有從一開始就清晰明了,而是通過后來的學習,才逐漸認識到皇權的本質。
其中,最令他受益匪淺的,要屬秦王府時期,虞世南編纂的《帝王略論》這本書。
按照《新唐書·藝文志》的記載和歷史學者的考證,虞世南編纂的這本《帝王略論》,是以時代先后為順序,將夏商周至隋文帝時期的歷代帝王得失,進行一個總結,從而尋找一條治國安邦的道路。
那么,李世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什么呢?
不是皇帝殺大臣,就是大臣廢皇帝,或者皇帝殺將軍,將軍篡皇位,皇帝殺皇子,皇子反君父。
可以說是滿屏的廢,殺,弒,篡等血淋淋的前車之鑒。
那么,后世看到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作為經歷過明,清兩朝,‘皇權高度集中’的后世人,基本很難理解唐朝之前,包括唐朝皇帝,宗室,士族,勛貴,豪強共生共治,誰也不服誰的社會形態。
甚至有人會覺得,在朝堂上罵皇帝,或者不跪皇帝,就是大不敬之禮,更有甚者,以為皇帝不能給皇后行禮。
其實,這只是臆想罷了。
為什么隋朝會二世而亡,就是隋煬帝破壞了規則,想要獨裁統治,想要建立大功業。
唐朝是推翻隋朝建立的,李世民能走隋煬帝的老路嗎?
很明顯不能。
所以,他也需要遵循這個規則,與世家門閥共治天下。
而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權力爭奪才會超乎想象的激烈。
都說總結歷史可以更好的看清當下,但站在李世民那個位置,那個時代,看過了幾百年的亂斗紛爭,你方唱罷我登場,他難道就不會想,自己會被大臣廢,被將軍殺,被兒子造反?
別說他功勞有多大,威勢有多強,就不會懼怕這種情況,像宋文帝劉義隆,還殺了擁立他登位的四位托孤大臣,甚至連周武帝都殺了把他捧上皇位的宇文護。
想要指望兒子,大臣給自己體面,他都是當過兒子,大臣的,他難道不知道兒子,大臣能不能給自己體面?
所以,他必須要平衡兒子的權力,平衡大臣的權力,才能鞏固自己的統治。
還記得李淵說什么來著?
權力是斬斷親情的魔劍!
在權力爭斗面前,親情是非常脆弱的。
而李世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斬斷親情,以皇帝的權力限制太子的權力。
要知道,太子與皇帝之間,可是非常微妙的。
一旦太子真正行使自己的權力,哪怕是皇帝,都要忌憚幾分。
皇帝希望太子有人君之相,是個合格的儲君,但又不想讓太子行使自己的權力,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可以說,皇帝對太子是非常矛盾的。
這源于歷史的教訓,也源于權力不可冒犯與挑戰。
而如今,李世民公然讓蘇定方,薛仁貴站隊,其實就是在告訴所有人。
你們最好想清楚,誰才是大唐的話事人。
你們想要的權力,財富,地位,只有誰才能給你們。
想要投靠太子,最好先掂量掂量。
然而,隨著李承乾的話音落下,蘇定方,薛仁貴,沒有任何猶豫的就站了出來,異口同聲道:“臣等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