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大新聞!朝廷百官踴躍捐糧!我們有救了!”
無數報童拿著最新一期的報紙,在街道上沿街售賣。
對于報紙這種東西,百姓們已經逐漸開始接受,將報紙當作了一種日常消費習慣。
所以,購買起來沒有多少猶豫,都表現得非常積極。
不到一個時辰,報童布兜里的報紙就被銷售一空,緊接著又跑回報館,搬運其他刊印的報紙。
與此同時,街道里涌現出了一批新的人才,名為讀報人。
他們專門為那些有錢,卻社會地位低下的富戶讀報,從而滿足富戶在百姓中的優越感。
很快,一個富戶周圍就涌來了一大批的百姓。
“念給大家聽聽吧,看看又發生了什么新鮮事兒!”
富戶見越來越多人圍在自己身邊,面露欣喜之色,然后笑著提醒了一句讀書人。
只見讀書人立刻會意,旋即高聲道:“周甕別急,今天這報紙是增發的,內容比較多,且讓我看看再讀!”
“好!你先看吧!”
富戶也不為難的擺了擺手。
大概過了半刻鐘,讀書人才高聲道:“朝中的老爺們,開始向災區捐糧了!下面我來念一念各家捐了多少糧食!”
“中書令房玄齡房家,捐了一千石!”
“哇!房公高義!”
眾人一陣歡呼。
卻聽讀書人又笑著念道:“兵部尚書杜如晦杜家,捐了九百石,趙國公長孫無忌長孫家捐了八百石”
隨著讀書人一一念完,人群中先是發出一陣巨大的驚嘆聲,一共捐了將近兩萬石糧食啊!這么多糧食,絕對是大手筆。
可是,精通商道的富戶卻率先發現不對,不由輕咦道:“除了前面的十余位大臣,怎么越捐越少了呢?”
“對啊!我記得大唐富戶排行榜上,一家糧食都有幾十萬石,怎么文武百官捐了總共才不到兩萬石?”
富戶的話音剛剛落下,就有人回過味來。
緊接著,無數百姓也跟著反應了過來,紛紛表達不滿之聲。
“這不公平!他們有那么多糧食,卻捐這么一點,太不公平了!”
“沒錯!這是為富不仁!”
“諸位諸位!先冷靜一下,我還沒讀完呢!”
眼見百姓們一個個義憤填膺,讀書人連忙笑著招呼他們道:“報紙上還有一個新專欄,上面有名人采訪,此次采訪的內容,正是關于這次捐糧的!”
“我來念給大家聽聽,希望諸位理性對待此事,要克制.”
“行了,別廢話了,趕緊念!”富戶沒好氣的打斷了讀書人。
“嘿嘿。”
讀書人訕訕一笑,而后拿起報紙,再次高聲念道:“以下是我大唐第一任新聞司司長,東宮右庶子,岑文本岑大人的采訪內容!”
“對于朝堂上這場恥辱性的捐糧行動,恐怕會成為這段時間最大的話題,我們來聽聽岑大人的觀點!”
一向忠耿的岑大人直言道:“此次捐糧是陛下號召大臣們捐糧的,而大臣們捐這么點糧食,怕是連陛下的面子都不給!”
“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這些陽奉陰違的大臣,絕對不是一位合格的大臣!”
似乎是怕百姓們誤會,讀報人讀到這里,又強調道:“這是岑大人講的話!”
“岑大人說,地方上一年又一年的發生過多次天災了?改過不啦?還是老一套的方法,換湯不換藥!人家大理寺丞崔仁師怎么說?我歲數多大了?你是什么人啊?年紀輕輕的經歷過幾次天災啊?還敢教我賑災?”
“岑大人又說,這次捐糧,百官什么表現,你不清楚嗎?就這點糧夠吃嗎?你崔家可是五姓七望中的豪門望族,才捐二十石糧食,這點糧夠誰吃?我都捐了五百石,你不夠!還得捐!”
“人家崔大人說,捐不捐,捐多少,那是我們的自由,陛下都不管我們,你管得了我們?”
“岑大人說,再這么下去,災區的百姓都要餓死了,這次捐糧肯定是不夠的!”
“人家崔大人說,餓死與我們無關,反正我們已經捐糧了,你自己找民間的富戶吧,看他們能捐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