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與世家大族的權力斗爭,本質上是新興皇權與數百年門閥體系的終極博弈。
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李世民要到貞觀六年修改《氏族志》的時候,才會認識到世家大族對李唐的碾壓式打擊,從而吹響對世家大族宣戰的號角。
而在貞觀六年之前,他一直處于忍讓,維穩的狀態。
這主要是因為大唐初起,有太多的不穩定事情發生,讓他不得不在與世家大族的博弈中,一步步妥協。
可是,李承乾的突然崛起,直接就打破了這種現狀,讓他看到了新的解決世家大族的方式。
而這種方式,他自己卻不需要承擔多少損失,比如對名聲的影響。
因為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李世民在道德層面一直處于劣勢,哪怕是一件在平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在李世民身上都可能是影響他名聲的大事。
所以,李世民的皇帝生涯,處處都充滿受制于人的感覺。
既沒有始皇帝那種氣吞山河,也沒有漢武帝那種霸氣側漏,更沒有朱元璋那種唯我獨尊,甚至連先賢的大格局都沒有。
縱觀貞觀一朝,最令人津津樂道的無非是李世民的納諫。
可仔細琢磨李世民的納諫,你會發現,皇帝當成他那樣,著實有些窩囊。
不過話又說回來,李世民確實是一位好皇帝,但不是一個好父親。
特別是在跟李承乾合作對付世家大族這件事上。
他居然想過河拆橋。
其實,從那晚他同意李承乾大開殺戒的時候,李承乾就看透了他的心思。
因為李承乾的強勢崛起,讓他越來越感覺自己有一天會步李淵的后塵,被李承乾架空,最后逼不得已退位。
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他不得不開始算計自己的兒子。
別看李承乾殺崔仁師等人,朝中大臣的阻力,顯得微乎其微。
可是,一旦李承乾殺了他們的家人,那影響力不是一般的大。
畢竟在李世民這一朝,一直奉行的都是寬仁政策。
文武百官也很享受這種寬仁政策。
可李承乾的做法呢?
簡直是鐵血無情!
試問,面對這樣一個隨時有可能殺大臣全家的未來皇帝,誰不發怵?
盡管文武百官不會像崔仁師他們那樣,被李承乾逼得走上刺殺的道路,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們應該怎么跟李承乾相處呢?
他們還會像之前那樣,站出來力挺李承乾嗎?
所以,李世民縱容李承乾大開殺戒,就有了更深層次的含義,一個是確實該斬草除根,一個是將文武大臣與李承乾徹底分開。
哪怕朝中有一半的官員會被江陵那幫太子黨填充,李世民也不怕,因為核心大臣依舊是他的人。
那么,他為什么要讓李承乾給大臣們一個交代呢?
其實邏輯很簡單,就跟李承乾說的那個陽謀一模一樣。
他需要一個‘背鍋俠’。
人是你殺的,利益是我的,名聲也是我的,你該退場了,連理由我都給你找好了。
一旦李承乾接了這個鍋,那在以后的歲月里,怕是很難與李世民那幫臣子親近了。
至少在李世民當政期間,那幫臣子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或者全家安定,也不會與李承乾有過多的接觸。
至于李世民之后,太子黨取代他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是,這如何能讓李承乾接受?
所以當李世民提議用‘蠱蟲’當理由的時候,李承乾直接就翻臉了。
他明確告訴李世民,你想讓我當‘背鍋俠’,除非你想我們兄弟自相殘殺。
這直接就把李世民震驚得愣在了原地。
其實,李世民只考慮了將自己臣子與李承乾分開,卻忘了大臣們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