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動態適應性,平衡集權與效率,軍民融合,是什么?”李世民好奇地問道。
李承乾想了想,道:“這應該算改革軍隊的三大核心原則,所謂動態適應性,是我們制定制度的時候,需要隨著經濟,科技,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調整。”
“所謂平衡集權與效率,講的是中央掌控核心軍權,地方保留適度靈活的應對能力。”
“至于軍民融合,主要是軍事體系與經濟,社會資源的深度聯動,避免孤立封閉。”
“????”
聽到李承乾的解釋,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人,都不禁滿臉問號。
卻聽李承乾又無奈地道:“好吧,我們直接進入正題,我對未來軍隊的建設規劃,主要有以下幾點。”
“鑒于之前我已經講過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的弊端,先講我打算實行的改革。”
“一,采用義務兵與職業兵的結合,義務兵的服役期限,在兩到三年,適用于所有青壯。主要為了保障基礎兵源,其實跟府兵制度類似,但有了時間期限。”
“二,職業兵,選拔精銳長期服役,由朝廷發放軍餉,專業訓練,類似于募兵制。”
“三,設置獎勵機制,如軍功家族免稅,子女教育優先,避免階層固化。”
“四,明確兵種福利待遇,如步兵,槍兵,刀兵,騎兵等等,都有不同的待遇,以及晉升標準。”
“五,將領專司訓練作戰,行政后勤由文官負責,避免軍政合一,導致王朝末期,地方割據。”
“六,輪換制度,將領每隔三年,定期調防,士兵與軍官按地域錯開編制,防止軍隊私有化。”
“七,建立中央直接控制的快速反應軍隊,如我大唐現在的北衙禁軍,以及我的東宮六率,裝備,待遇,都要優于地方軍,確保對地方形成威懾。”
“八”
說到這里,李承乾頓了頓,然后環顧在場的每個人,發現他們臉上都帶著不同的神色,一個比一個精彩。
特別是李世民與房玄齡,魏征,長孫無忌,侯君集,以及李靖夫婦,他們看李承乾的眼神都變了。
但李承乾卻沒有理他們,又自顧自地道:“第八條,是針對先進軍隊設立的,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個方向是設立獨立的軍械研究院,類似于現在的科學院,但又不同于兵部的兵造坊。”
“另一個方向是設立獨立的軍事學院,類似于國子監,但又不同于國子監,因為里面的學生,只有軍人,比如參加武舉考試的士子,成績優異的,但又不能上戰場的,可以進入軍事學院進修。”
“再比如戰場上立功的士兵,但又不能當將領的,也可以進入軍事學院進修,出來就是校尉級別的軍官。”
“而軍事學院的老師,可以是在職的朝廷將軍兼任,也可以是卸甲歸田的老將擔任。”
“總之,這兩個院所,都是我對大唐未來軍隊建設的規劃。”
“這”
眾將聽到這兩個學院,明顯的有些心動了。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能像那些文人學士一樣當老師。
他們頂多也就在自己子女和好友子女面前吹牛逼,說自己當初有多厲害,多牛逼,但從未想過,有一天能在一群讀書人面前吹牛逼。
這簡直極大的滿足了部分將領的虛榮心。
比如侯君集這種將領。
他都恨不得馬上同意李承乾的規劃。
然而,李承乾的話還沒有說完。
卻聽他又接著道:“除了以上兩個方向,我已經讓大理寺卿主持編寫一部新的《兵法典》,準備以后定期考核士兵的技能,避免后期訓練荒廢,消極作戰。”
“當然,腐敗機制和人文關懷機制也要設立。”
“腐敗機制指的是,朝廷有御史監察百官,軍隊也要有軍御史監察將士,但凡有克扣軍餉,侵占軍田的行為,一律按兵法處置。”
“而且,每隔三年要進行一次大練兵,連續兩次不合格的,嚴重的撤銷軍職,削減軍費。特別嚴重的,直接送軍事衙門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