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內閣?”
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人,都被李承乾這提議搞得一臉茫然。
可李承乾提出‘戰時內閣’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打消李世民的忌憚之心,而是為以后的決策層打下一個新的基礎。
雖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個講究權力分享的制度,在權力制衡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但它的效率實在有些不高。
比如唐朝后期就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況,地方上報的災情,光走程序耗費的時間,都快要趕上解決災情的時間了。
所以,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后期,最終演變成了黨爭的溫床。
政見不同的官員,互相較勁,導致朝廷無法正常運轉。
甚至以公謀私的情況,都屢見不鮮。
而李承乾提出的‘戰時內閣’,其實就相當于后世的軍機處。
軍機處實行的是‘當日事當日畢’的制度,每日清晨,軍機大臣入職,隨時接受皇帝召見,重要文件由軍機章京快速擬稿,經皇帝批改后立即下發,極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
可以說,軍機處是將皇權推向巔峰的一個機構。
卻聽李承乾又笑著道:“所謂戰時內閣,就是在國家發生戰爭的時候,負責軍需調度,戰略部署,以及邊疆駐防的一個決策機構。”
“當然,與三省六部制又有些不同,這個決策機構沒有獨立衙門,只在內廷‘值房’辦公,所有決策均需皇帝批準,才能實施!”
“哦?”
李世民聞言,頓時來了興趣,不由扭頭看向李承乾,眼中蘊含鼓勵之色。
只見李承乾又侃侃而談道:“戰時內閣運行的機制,也很簡單,六部各地的奏折,統一送到戰時內閣的辦公‘值房’,由內閣大臣在奏折上寫出他們的處理意見,另外寫成批條。再統一交給皇帝,由皇帝查看他們的批條,可,則加蓋玉璽,發送六部及相關官員。不可,就由這些人再以,或者由皇帝親自批閱。”
“可是太子殿下,這不就與三省的職責重復了嗎?那三省以后做什么?”房玄齡有些不解地追問道。
李承乾笑了笑,旋即搖頭道:“沒有重復。三省依舊可以運轉,只不過主要是處理例行公事。”
“而且,這只是戰時才運轉的一個機構,并不是常設機構,左仆射不用擔心。”
“那你說的內閣大臣,從哪里選任?”李世民又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卻聽李承乾笑著解釋道:“內閣大臣主要由皇帝任命,可以是弘文館大學士,也可以是翰林,甚至是皇帝的親信。這些內閣大臣沒有品級,只有提議權,沒有決策權。完全取決于皇帝。”
“甚至可以規定他們的任職期限,比如三年一任,或五年一任,到期直接分歸六部,或者退休養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人才,或者利用人才。”
“比如那些通過科舉進入翰林的士子,他們剛開始是沒有治國經驗的,但他們可以通過國家發生的大事,學習處理國家大事,等到他們以后主政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
“嗯,不錯.”
李世民摸著胡須,低頭在原地走來走去,不斷思索著,沉吟道:“這確實是一項不錯的制度,但三年一任,或五年一任太長了,既然是臨時內閣,不如臨時任命好點!”
“這”
李承乾聞言,不由遲疑了一下,心說李二的感知這么敏銳嗎?
其實,軍機處的建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好處,那就是抑制黨爭和權力分散。
因為無論是三省六部制,還是內閣制,都會衍生出黨爭,從而分散權力。
而軍機處的建立,恰恰是為了解決這些弊端的。
卻聽李承乾又道:“父皇說的不錯,臨時內閣是戰爭發生的時候建立的,而戰爭不可能一直發生,所以,內閣大臣也不應該常設。另外,臨時內閣因為戰爭的原因,還要確立其保密性,所有參與人員都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實行‘當日事當日畢’的制度。”
“好!好一個‘當日事當日畢’的制度!”
李世民眼前一亮,然后環顧眾臣道:“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這個.”
眾將互相對視,不由面面相覷。
雖然他們也是朝中大臣,但他們都是武將,對于這種國家大事,他們想拿主意也拿不上。
于是,他們反應了一瞬,就將目光落在了房玄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