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之前的軍隊改革,大唐現在的可用之軍,大概有六十萬,其中靠近吐谷渾的涼州,朔方,各有五萬左右的軍隊駐守。
而東突厥境內,因為要防范突厥人作亂,李靖幾乎將平定東突厥的所有軍隊都留下了。
目前這些軍隊,主要由張公謹,李大亮,李績等人分別領導。
至于剩下的三十萬軍隊,有二十萬軍隊被安排在了遼東邊境,十萬軍隊在關中拱衛京畿地區。
也就是說,二十萬軍隊相當于大唐三分之一的軍權。
而李承乾一開口,就要李世民給他三分之一的軍權,這讓李世民如何能接受?
所以,在李承乾話音落下的瞬間,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承乾準備逼宮。
就跟他當初逼李淵交出兵權一個性質。
卻見他強壓下心頭的怒火,直勾勾地盯著李承乾,一字一頓地問道:“太子,你又要干什么?”
“父皇不是讓兒臣處理薛延陀之事嗎?兒臣仔細分析了一遍薛延陀的情況,覺得此戰無法避免,就想著干脆一舉滅了薛延陀算了!”
李承乾一臉輕松地解釋道:“反正父皇也不可能讓我留在長安監國,不如讓我也領軍出征好了!”
“讓你也領軍出征?”
李世民被李承乾這話驚訝了一瞬,隨后搖頭道:“不行!”
“為何不行?難道父皇覺得我滅不了薛延陀?”
“不是滅得了滅不了的問題,而是大唐目前的情況,并不適合雙線作戰。而且,滅國之戰沒你想的那么簡單。”
李世民說著,臉色一正,又接著道:“朕知道你的野心,也知道我大唐從世界地圖上看,確實不算大,但開疆拓土要循序漸進,可別走上窮兵黷武的老路!”
說完這話,他一步一步走下臺階,不緊不慢地道:“之前跟眾臣討論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左仆射給朕做了匯總,就我大唐目前的人口數量,大概有兩百多萬戶,比之西漢初年都不如,更別說隋朝鼎盛時期的八百多萬戶,這也是有大臣說我唐朝不如隋朝的原因。”
“你看看漢朝經過了漢高祖到漢景帝,七十多年的時間,才讓漢朝的人口數量達到五百萬戶,可即使如此,到了漢武帝晚年,也落了個天下戶口減半的結局。”
“而咱們大唐現在的底子,還不如漢武帝折騰后的情況,可不能亂來啊!”
“呵!”
李承乾聽到這話,頓時笑了:“既然父皇知道不能亂來,怎么剛打了東突厥,又跟高句麗干上了?你也好意思勸兒臣不要窮兵黷武?”
“這是什么話?”
李世民當即就不樂意了:“朕打東突厥,那是因為東突厥讓我大唐屢遭威脅,不得不打!至于高句麗,那也是高句麗率先攻打我大唐的,我大唐作為天朝上國,難道不該反擊?更何況,朕打他們,并沒有動用多少人馬,頂多就是點到為止!”
“切,點到為止還不如不打,當初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不也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嗎?結果呢,三次遠征死了多少人?”
李承乾撇嘴回懟道:“如果父皇是抱著這樣的態度打仗的,還不如漢武帝呢,雖然漢武帝窮兵黷武,但他打下的是實實在在的疆土,可不是打得別人臣服為止!”
“不是,你小子在胡說什么?你以為打下來的疆土,一直都是你的嗎?漢武帝打下的那些疆土,后來都是漢朝的嗎?”
李世民有些無語地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道:“你看看這地圖,向西能夠一直延伸到海外之地,向北能一直到北極。”
“別人打不過你,可以跑啊,再強大的國力,也不可能打到世界的盡頭吧?再強大的國家,也有衰落的時候吧?”
“等你衰落的時候,別人又回來了,那之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疆土,不就白打了嗎?”
“你看漢武帝之后才多少年,匈奴又崛起了是不是?”
“所以,朕看似是在對外一直作戰,其實是為了制衡他們的發展,而不是殲滅和吞并。”
聽完這番話,李承乾算是徹底明白了漢武帝與唐太宗的不同之處。
雖然他們都被后世評價為千古一帝,但兩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大不相同。
甚至在正面評價上,唐太宗的評價還要高于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