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可以說是,完美詮釋了什么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雖然他一直給人的形象都是寬仁懦弱,與世無爭的好人形象。
事實也確實證明,他確實是個好人。
可這種好,是基于他已經是個成功者的基礎上。
那么,這種好到底是不是真的好呢?
站在李承乾的角度,這種好自然算真的好。
因為歷史上的瘸子與胖子斗爭失敗后,李治作為成功者,并沒有對他的兩個哥哥采取報復。
甚至還非常優待他的兩個哥哥,包括他們的子嗣。
光從這一點,你就不能說李治是個壞人。
但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李治可能也沒有那么好。
因為他看似人畜無害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洞察一切的權謀之心。
這可不是胡說。
有歷史依據的。
李治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奪嫡,但他巧妙的利用了父子親情來爭取李世民的信任。
例如,李泰威脅他的時候,他第一時間,哪怕是深夜,都跑到皇宮朝李世民哭訴,引發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痛苦回憶。
你說這樣的權謀心機,是一個十五歲孩子能擁有的?
要知道,當時的李泰可謂如日中天。
李承乾被廢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再加上李世民對他的寵愛,可以說,大唐的太子之位相當于他的囊中之物。
然而,就是這一次告狀,讓李世民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清醒的認識到了李泰的狠辣。
若讓李泰登位,那李治與李承乾必死無疑。
所以,李世民權衡利弊之后,最終選擇了李治。
這難道不就是完美詮釋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真諦嗎?
當然,如果這還看不出李治的權謀之心。
還有一件事。
李世民給身邊的大臣說,李治太懦弱了,當不起大位,欲改立蜀王李恪為太子。
假如是瘸子,他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樣?恐怕早就暴跳如雷了吧!
那李治是怎樣做的呢?
他在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期間‘終日啼哭’,并堅持每日奏報起居,塑造孝子形象。
這說明什么?說明他清晰的知道李世民的軟肋,并利用其軟肋,強化自己的存在感。
這種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以及以退為進的隱忍做法,可不是一個十五歲孩子能表現出來的。
所以,即使李治現在年齡還小,李承乾對他也一點不敢松懈,畢竟李承乾深知李世民的尿性。
李泰雖然被他廢了,但李世民為了不讓他好過,完全可以通過扶持李治來對付他。
“父皇,母后,稚奴今天可乖了,兒臣聽香菱說,他醒來都沒有哭,真是非常勇敢的小男子漢呢!”
眼見李世民與長孫皇后都一臉錯愕的看著自己,李承乾連忙故作無事的夸贊了一句李治。
卻聽李治有些不好意思地撅著嘴道:“我一直都非常勇敢的.”
李承乾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旋即親昵的摸了摸他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