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李二,等孤收拾完遼東,就回去收拾你【求月票】
帳簾掀開,李靖與裴行儉一前一后走了進來。
李靖依舊是一身風塵仆仆的戎裝,臉上帶著常年征戰的滄桑與沉穩,只是眉宇間比平日多了幾分不易察覺的凝重。
裴行儉則面色肅然,快步上前,將一份加蓋了皇帝寶璽的緊急文書,雙手呈遞給李承乾。
“殿下,陛下八百里加急傳來的旨意。”
裴行儉的聲音壓得很低,但在安靜的帥帳內卻清晰可聞。
李承乾接過文書,目光快速掃過上面的內容。
帳內燭火跳躍,映照著他波瀾不驚的側臉。
孫代音和楊萬春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他們都感覺到了氣氛的陡然變化。
文書上的字跡凌厲,帶著李世民慣有的不容置疑的語氣。
【核心內容正是裴行儉方才所言:敕令衛國公李靖,即刻卸下遼東軍務,移交太子李承乾,火速返回長安,不得有誤!】
理由,赫然列于其后:
【一、問責其與房玄齡等內閣大臣,在長安天疫情期間,處置失當,未能及時遏制蜀王李恪、梁王李愔借防疫之名攬權作亂,乃至釀成囚禁皇后、脅迫皇子公主、禍亂長安之滔天大禍!】
【二、問責其身為右仆射,內閣大臣,辜負圣恩,對京畿兵符管理負有失察之責,竟致使兵符落入梁王李愔之手,險些造成不可挽回之后果!】
【三、命其回京,協同三司,詳查潞國公、左衛大將軍侯君集率軍逼近長安、意圖謀反一事,并要求其就曾傳授侯君集兵法之事,侯君集心生不滿,做出詳盡陳述。】
每一條,都如同沉重的枷鎖,帶著興師問罪的寒意。
李承乾看完,緩緩將文書放在案上,指尖在光滑的案面上輕輕一點,發出輕微的聲響。
他抬起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李靖。
“衛國公!”
李承乾的聲音平靜無波,聽不出喜怒,“陛下的旨意,你都聽到了”
李靖深吸一口氣,上前一步,單膝跪地,甲胄發出鏗鏘之聲:“臣,李靖,領旨。”
“陛下問責,句句在理,臣無話可說。”
“長安之亂,臣雖遠在遼東,然未能預判警示,內閣確有失職之責;兵符之事,臣更是難辭其咎。至于侯君集……”
他頓了頓,聲音里帶上了一絲復雜的情緒,有痛心,也有坦然:“臣確曾授其兵法,然師徒之誼乃私,君臣綱常為公。”
“若侯君集謀反,果真與臣有關,臣愿接受任何審查。臣即刻便交接軍務,返回長安,向陛下請罪。”
帳內一片寂靜。
孫代音和楊萬春都低下了頭,不敢多看。
這位大唐軍神,此刻竟顯得有幾分落寞。
誰都明白,這番回京,絕不僅僅是‘請罪’那么簡單。
長安的漩渦,遠比遼東的戰場更加兇險。
李承乾看著跪地的李靖,目光深邃。
他沒有立刻讓李靖起身,而是沉默了片刻。
這沉默,仿佛帶著千鈞的重量,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衛國公請起。”
良久,李承乾才緩緩開口:“遼東戰事未歇,烏骨城尚在眼前。父皇的旨意,孤已知曉。軍務交接,刻不容緩,但也不急于這一時三刻。”
他話鋒一轉,目光重新落回輿圖上:“烏骨城地形險要,淵男建負隅頑抗。衛國公精通兵法,善于攻堅,在離開之前,可否再為孤,最后剖析一番烏骨城防務”
“尤其是,如何應對其可能利用沸流水與丸都山道所設之埋伏你的經驗,于此刻的孤而言,至關重要。”
李靖聞言,微微一怔,隨即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波動。
太子此言,看似請教軍務,實則是在他臨行前,再給他一個展現價值、亦是表明心跡的機會
抑或是,另有深意
他立刻收斂心神,沉聲道:“殿下垂詢,臣必竭盡所能。”
說完,他站起身,緩緩走到輿圖前,手指精準地點在幾個關鍵節點上,聲音恢復了往日的沉穩與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