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崇禎時空的糧食需求,卻是在迅速攀升。
雖說崇禎時空的糧食產量,遠超永和時空。
可其人口基數太大了。
而且江南大部分的土地,都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出口,糧食主要依靠湖廣輸入。
現在輸入的渠道斷了,糧食缺口就得靠林道來填補。
他不想做流寇,占據一地就要牢牢拿住。
想要穩定民心,最重要的物資就是糧食。
無論是在哪個世界,糧食一直都是輸入的大頭。
糧食之外,就是化肥。
這是糧食的補充,期待以后減少糧食的輸入。
化肥同樣是兩個時空都需要的硬通貨。
之后才是各類工業品。
鐵器釘子,玻璃制品,各類工具,水泥,車架,布料,染織品,榨取設備等等。
這些初級工業品的附加值不高,可需求量大。
林道的進出口公司,也是逐漸小有名氣。
崇禎時空,揚州。
望著眼前的揚州城,林道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三年后的揚州十日。
一場屠城,將這座繁華的城市,生生的屠成了鬼蜮。
像是這種屠戮之事,野豬皮做的實在是太多了。
多到數不過來。
一想到后世還有那么多的辮子晃來晃去的洗白,林道就感覺反胃。
此時揚州城門外全都是人。
知府,縣令,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地方士紳,鹽商行會都來了。
林道自金陵城,沿大江一路東行。
沿途府縣基本上都是用銀子砸躺了守軍開城。
少數選擇堅守的,也是一戰而下。
揚州這里的情況有些特殊。
鹽商們撒錢,拉起了民壯與鹽丁守城。
可林道卻是占據了城外的碼頭與倉庫,俘獲了他們販鹽的船隊。
這些才是鹽商們的根本。
出不了貨,時間一長各地的路子就斷了。
各地的私鹽販子們,會搶走商路與市場份額。
以后再想打進去,那花費的代價將會極為驚人。
鹽商們一合計,干脆選擇與林道談判獻城。
條件只有一個,承認他們在鹽業上的地位,一如大明故。
林道應下了,并且已經準備好了后手對付鹽商。
入城一路來到鹽政衙門,林道詢問跟隨而來的眾人“你們的援軍呢?”
揚州是重鎮。
漕運大運河的重要入口,兩淮鹽業的核心之地。
面對林道的攻勢,周邊明軍竟然沒來救援?
這不合理。
消息靈通的鹽商們,為林道解惑。
“朝廷與建奴的和談失敗了。”
“奴酋調集大軍,分兩路破關襲擾京畿之地。”
“漕運總督史可法,提督勇衛營太監盧九德,領著廬鳳各地兵馬,北上勤王去了。”
這也是揚州開城的重要原因,他們短時間內得不到援軍。
林道恍然。
難怪這一路上,都未曾遇到南下的兵馬。
松山大戰結束后,皇太極想跟大明議和。
大明在別的方面表現的都很拉垮,可骨氣還是有的,最終議和失敗。
皇太極很快發動了第五次的入關之戰,擄掠一番用以彌補松山之戰嚴重的物資損失。
江北能動的兵馬,幾乎都跑去京畿勤王了。
兩湖一帶的兵馬,則是去了開封救援周王,正在跟李自成的大軍對峙。
相比之下,確切的消息還未傳入京城的林道,就是不起眼的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