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因兗水而得名。
古為瑕丘,宋元時為嵫陽。
明初時,兗州升格為府城。
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就藩于此稱魯王。
二百多年以降,現如今第十一代魯王是朱以派,他兩年前襲封魯王之爵。
“大王殿下。”
兗州城墻上,知府鄧藩錫向著朱以派行禮“建奴勢大,臣請大王派散王府錢糧以鼓士氣。”
“如此,城猶可存。”
“否則,大事一去,悔之晚矣。”
“這~~~”城外建奴營地眾多,朱以派也是心生畏懼。
可讓他出錢出糧,卻是極為不愿。
“王府也沒有余糧啊。”
朱以派連連搖頭“這連年天災人禍的,王府也是揭不開鍋。”
“還是請諸將分門死守,靜候援軍為上。”
說罷,不等鄧藩錫再多說些什么,轉身就下了城墻。
“大王~大王~~”
鄧藩錫想追,卻是被王府侍衛所阻攔。
眼見著朱以派越走越遠,鄧藩錫仰天長嘆。
“軍士民壯連飯都吃不上,哪里來的力氣守城。”
“大王你留著錢糧不發,是打算留給建奴嗎?”
“兗州城,唉~~~”
城墻上,骨瘦如柴的守軍民壯,目光無神的看著遠去的王駕。
他們的肚子里,咕嚕嚕的響個不停。
可此時此刻,哪怕是一碗稀粥都是求而不得。
與此同時,百里之外的濟寧州,林道的大軍正在下船集結。
“可算是到了。”
上了岸的林道,舒展手腳。
這一路坐船坐的是真不舒服。
本來應該是提前到的,可一路上多次遭遇無風天氣,全靠人拉船前行。
更要命的是,過黃河的時候好生折騰了一番。
這個時代的黃河下游,是一條高出地面的懸河。
懸河的長度,甚至高達上千公里,普遍都高出地表二三丈。
全軍轉運,還要將船抬走過懸河,真的是好一通折騰。
最后還是林道看不過眼,施展穿越手段,將船只一批批的運送過了懸河。
目睹這一幕的諸軍將士,皆是驚為天人,士氣隨之暴漲。
一路緊趕慢趕,終于是來到了濟寧州。
到了這里,更加詳細的情報,也是隨之而來。
“阿巴泰帶領的大軍,攻克臨清州后,一路直奔兗州府而去。”
“如今已經兵圍兗州府,恐已破城。”
林道沒急著出兵,而是下令各營安營扎寨修整。
一路奔襲千里而來,必須有良好的休息,方能投入戰場。
臨河一處客棧內,林道正在查看資料。
根據記載,這次建奴入關,主將是奉命大將軍,多羅饒余貝勒阿巴泰。
他們由古北口與黃崖口入關,兩個月的時間里,橫掃北直隸各地。
之后破三府,陷十八州,占六十七縣,殺傷屠戮何止百萬。
斬殺包括魯王在內的多位大明宗室,擄掠數十萬百姓為奴。
最終一路平安退兵,帶著擄掠來的男女,牲畜,金銀等退出關外。
明軍卻始終觀望,一路護送其出關。
這可真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了。
這些事情,林道看過一遍就不再關注。
他關注的是,建奴兵馬數量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