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徐五七,鐘離縣永豐鄉的。”
“在下趙重五,鐘離縣人,本是縣城守備義軍,降了明王。”
“在下常遇春,懷遠人。”
“在下耿四九,泗州人,聽聞明王募兵,特來投效。”
“在下湯五一,從滁州來投軍的。”
“在下~~~”
一群來自濠州與周邊各州,通過了考核的募集新兵,被送入了侍衛親軍營地。
“都別聊了!”
身高體壯的傅友德,上前招呼一眾新兵“我是你們的百總,名喚傅友德。”
“我是宿州人,因為黃河決口沖了家鄉,逃難到了潁州。”
“明王降世顯法相的時候,我加入了紅巾軍,參加了在潁州的攻城戰,并且獲得了先登之功。”
聽到這里,眾人皆是面露敬色。
這可是四大功之首的先登之功,真正九死一生才能獲得的大功。
不單單是要有本事,還要有運氣。
畢竟先上了城墻,可卻是戰死了的,是不算功的。
得是登上了城墻,還能活到戰后,比你先上去的人都死了的,才可算是先登之功。
先登的功勞,只歸一人。
心頭火熱的常遇春,當即大聲詢問“百總大人,得了什么賞賜?”
眾人對此也很是關心。
這關系到他們以后的作戰積極性。
“我得了明王三千貫的賞賜,還被明王提升為了百總。”
傅友德哈哈大笑,得意至極。
“我這個百總,跟別的百總可不一樣,是明王侍衛親軍的百總!”
“之前侍衛親軍已經滿編,我就是個光桿司令。”
“好在這次打下了濠州,明王許我從招募的新兵之中,挑選出來最為出色的百人,編入麾下。”
“你們,都是我挑出來的好漢。”
能跟隨一位得了先登之功的猛將,一眾新人們也是露出滿意的笑容。
“爾等記住。”傅友德大聲招呼“每日里訓練,輪值,上夜校,不可怠慢。”
“若有差錯,自有軍法處置!”
還是常遇春開口“大人,何為夜校?”
提及此事,傅友德一臉的遺憾“我的功勛,原本不止是個百總的。”
“可惜我不識字,吃了大虧。”
“明王有令,唯有讀書識字,懂算數者,方可任百總之上的武職。”
“若一直是個文盲,那無論立下多大的功勛,最多就是個百總。”
“當然了,明王會給予足夠的賞賜作為補償。”
他伸手點著眾人“都記住了!”
“想要當大官,想要當將軍!”
“就得讀書!就得進學!”
“明王設了夜校,就是給我等這些只有武藝的武夫們,一個進身的機會!”
“誰要是不想上夜校的,現在就走。”
“我的隊中,不要沒上進的廢物!”
眾人慨然應聲。
有機會能讀書識字,誰能不愿意?
對于貧民百姓來說,這就是天大的好事
“我傅友德,之前名喚傅初八。”
傅友德再言“是明王接見了我,詢問了我的家世過往,賜了新名于我。”
“我等既是反元,那元廷之前的那一套就不再用了。”
“什么初八,重九,四六的,蒙兀人真是將我等當作豬狗了!”
“從今以后,各自給自己取新名,不得再用這些數目名。”
眾人聞言,頓時歡呼雀躍,皆有喜色。
中土自古以來,哪怕是貧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姓,氏,名,字。
這些蒙兀人來了,將漢兒都改成了數字名,如此羞辱,終于到了被徹底拋棄的這一天!
待到歡呼聲漸歇,傅友德拿出了兵冊。
“明王看過爾等籍貫家世,特意為其中幾人賜名。”
此言一出,頓時議論之聲嘩然。
能得明王賜名,這得是多大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