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修建三面陸地,一面臨水的干船塢。
不是什么高科技,這東西早在宋時就有了。
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就有詳細的記載。
當時不叫船塢,叫做大澳。
《金明池爭標圖》這幅畫作之中,就有畫出船塢來。
發明這東西的人,叫做黃懷信,是一名宋朝的宦官。
后世之人,將其稱為世界船塢之父。
中土能人輩出,各類跨時代的發明太多了。
只可惜,一次次的蠻夷入侵打斷了知識傳承。
一顆顆聰明的腦袋,都被蠻夷給砍了。
現如今,林道要反過去,把蠻夷們的腦袋都給砍了。
“有最為詳細的圖紙。”
跟過來的魯淵,在一旁言語“之前在其他的港口里,按照圖紙操作已經建造了好幾個。”
“各處港口都在大規模建造船只,船隊規模不斷擴大。”
“很好。”林道失笑頷首“按照圖紙上的去造,別擔心缺少物資,造的越多越好。”
“陛下放心。”魯淵昂首挺胸,干脆回應“臣必當為陛下打造一支世間最為龐大的船隊來。”
天邊的太陽逐漸下沉,遠處海面上出現了船隊的身影。
十幾艘大型漁船逐漸靠向臨時棧道,其中幾艘船尾被開了艙門,有外掛式的螺旋槳輔助動力船外機。
粗壯的纜繩拋上了棧道,港口干活的熟練接住套在石墩上。
船只一一停靠。
當先一艘最大的漁船上,船頭位置射鯨炮上的長柄鉤上還染著血漬。
漁民們開始操作船上裝著的半機械式吊輪機構,將一條偌大的鯨魚吊向棧道。
船上下來一個光著腳,衣袖褲腿挽起的漢子,一路跑向了大纛。
“張士誠,拜見陛下~”
這位漁民出身的鹽梟,此時是大明的海船隊負責人,同時兼任漁船隊的隊長。
日常工作就是打漁,外加培訓水手。
他也是有正式官職的,水師記名提督。
就是沒得封爵。
畢竟唯有軍功方能封爵,打漁捕鯨可不算軍功。
“做的好。”林道熱情招呼“你打造了大明水師的雛形,當賞五百貫。”
張士誠大喜。
如今天下初定,貨幣價值逐漸平穩下來。
五百貫,足夠在城里買一座大宅子了。
雖說他的俸祿不低,而且天天都有新鮮的海魚吃,可誰會嫌棄錢多呢。
“船隊準備的如何?”
“陛下,如今已經有了大小船只超過百艘,若是只裝人,一次可送三萬人馬至遼陽路。”
張士誠說的都是新船,拿著現代圖紙制造的那種新船。
布局合理,航速更快,有著更大的儲存量,更加適合遠洋航行。
這些新造的船只,林道是打算用來開拓進取插旗子的。
現在的話,則是為攻打遼陽路送人。
元廷的確是被滅了,可云南,遼東等地的元廷余孽,還在負隅頑抗。
云南那邊是仰仗著山地難行。
至于遼東,則是道路難行。
的確是有官道,但是承載能力有限。
歷史上經過明朝二多年的開發,明末的時候遼東才算是真正成為熟地。
在那之前,則是屬于半生不熟。
大小水泡子,茂密的樹林,泛濫的河水等等。
規模越是龐大的軍隊,行動越是困難。
尤其是龐大的后勤物資運輸線,壓力極大。
既然道路難行,林道干脆選擇走海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