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宥州,鹽州。”
林道看向眼前白茫茫一片的鹽池,也是微微乍舌。
“這么多的鹽~”
鹽州以鹽得名,這里的鹽池儲存著大量的鹽。
若是供應食用,足夠全世界的人吃上許多許多年。
當然,工業時代里,鹽主要是被當做化工原料。
“分田分地,不過這里的鹽池不能分。”
“百姓可以取鹽過濾后自用,來鹽池這里干活都行,但是礦產不分。”
礦產是要用來換取工業品的,自然不能分。
鹽也是工業原料,雖然價格極為便宜,可蚊子腿再少也是肉。
鹽池的北邊,則是茫茫然的毛烏素沙漠。
林道可沒興趣,帶著幾十萬人去穿越沙漠。
此時滾滾大軍好似潮水一般,自鹽州西行,進抵靈州川。
之后就沿著這條黃河的支流北上,奔赴定難軍真正的核心腹地。
靈州,定州,靜州,順州,以及興州!
“此地為黨項人占據已久。”
行軍的路上,林道不斷囑咐諸將“他們不服王化,兇殘嗜殺。”
“爾等切記,不可留下禍患!”
這不是暗示,這是明示。
一眾將領們自是心領神會,接下來的行軍與作戰之中,自是會有安排。
黨項人占據這片土地多年,當地基本上已經尋不著漢民。
就算還有,也已經披發左衽黨項化。
如此一來,也沒什么顧慮。
愿意投降的,成群結隊的送去各地的礦場開工,看高僧表演集體舞蹈。
不愿意投降的,那就簡單了,無論是橫山黨項還是軍中將士,都會給他們安排的妥妥當當。
獲得的戰利品,林道是一文不取,全部發放給了各部將士。
畢竟行軍千里萬里的去打仗廝殺,好處要給足了才行。
甚至于,每月的俸祿與節日里的賞賜,林道也是帶財貨物資過來發放,從不拖欠。
這才是維持軍隊戰斗力的源泉。
沿途各地,也是少則一兩千,多則三五千的留下遷徙的單身漢們。
他們將與當地的黨項姑娘們,構成本地民眾基礎,后續還會有一批接一批的遷徙百姓過來,充實當地人口。
而主動退伍的老兵們與他們的家眷們,則是構成了各級衙門。
林道行軍速度雖慢,卻是一路清理掃蕩的干干凈凈,留下人手迅速填補空缺。
這才是真正的固土。
面對著林道那讓人絕望的攻勢,后周的西平王李彝殷,選擇將所有的力量都收縮到了靈州。
這里是定難軍的核心之地。
至于興慶府,也就是后來的銀川,此時還只是一個懷遠縣。
要等到李元昊稱帝,才會正式定為都城。
李彝殷斷定林道的人馬太多,足足二十來萬。
不是號稱的,而是實打實的二十多萬人。
這么多的人,整日里人吃馬嚼的耗費,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只要能堅守靈州幾個月,漫長的后勤補給線與龐大的消耗量,就會拖垮林道的大軍。
到時候不是被迫退兵,就是糧盡滅亡。
歷史上因為糧盡而全軍覆沒的例子,不知凡幾。
當年幾十萬乞活軍,就是因為無糧而被斬盡殺絕!
李彝殷甚至派出了自己所有的騎兵,去攻擊林道那不存在的糧道。
以這個時代的眼光來看,李彝殷的安排可謂是做到了最好。
唯一的問題就是,林道他是個掛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