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火槍列前陣,中軍可列弓弩陣,槍陣,左右側翼置騎兵,投標兵等等,如何搭配,在于主帥的決斷,但火槍的出現,無疑會改變戰場的勝負結果。”
趙煦興奮點頭:“子安奇思,竟能造出如此利器,朕現在底氣十足,迫切需要一場勝利!”
“遼使入朝,依朕看,今年的歲賜就不給了吧,遼主若不滿意,派兵來打朕呀!”
趙孝騫滿頭黑線,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咱們拳頭都還沒硬呢,你就打算賴賬了,哪來的迷之自信。
“官家冷靜!這東西雖然犀利,但目前世上僅此一支,而且,槍管刻膛線非常麻煩,需要官家下旨征調工匠,一年內恐怕也只能造幾千支。”
猶如一盆涼水淋在頭上,趙煦瞬間冷靜了。
好像,確實有點急了。
剛才那一剎那的激動,此刻仍有余韻。
趙煦突然發覺,大宋歷代官家已消磨的雄心壯志,隨著這支燧發槍的面世,對華夏統一的夙愿,百年來幾乎已熄滅的火苗,好像在他心底里重新燃燒起來了。
趙孝騫見趙煦神色怔忪,于是湊到他耳邊低聲道:“官家,想不想做統一華夏的千古一帝?”
趙煦沒出聲,只是抿緊了唇,但趙孝騫看到了他眼中熾熱的光芒。
良久,趙煦沉聲道:“靠這燧發槍,能統一華夏否?”
“不能。”趙孝騫搖頭:“燧發槍只是工具,工具永遠無法凌駕于人的意志之上。”
“但官家的雄心壯志,以及強大的意志,卻可統一華夏。官家若無此雄心,武器再厲害也是徒勞,不如將燧發槍深藏起來,留待下一代的官家去實現夙愿。”
“官家若有此雄心,則燧發槍便是官家手中無堅不摧的利器,可助官家掃清遼夏,江山一統。”
趙煦的呼吸又變得急促起來。
趙孝騫目光平靜地看著他。
制造武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陌生慢慢變得成熟,雄心壯志也是如此。
大宋的歷代帝王軟弱太久了,一代代下來,面對強大的遼國,他們的反抗心理似乎已消磨殆盡。
而這種軟弱的心理,已漸漸傳染了朝堂和民間。
趙孝騫需要的,是激發趙煦的雄心,否則若皇帝的態度仍然軟弱,再厲害的武器上了戰場,都只會是兵敗的下場。
良久,趙煦扭頭看著他:“依子安之見,朕當如何著手?”
趙孝騫猶豫了一下,還是道:“臣本不應妄議朝政,但臣只說說個人的想法,官家勿罪。”
“朕早有意重用你,子安盡管直言。”
趙孝騫嘆了口氣,道:“先造槍吧,大批量的造出來,官家才真正有了底氣。”
“與此同時,朝堂推行新法早些落地,臣說句心里話,大宋經不起內斗了,無論如何,快點結束新舊之爭,甩掉包袱重新上路。”
“還有就是軍隊,無論禁軍廂軍還是鄉軍團練,朝廷都該適當給行伍軍漢們提高些待遇,就算國庫拿不出錢來,多少給他們一點地位。”
“畢竟將來官家若欲一統華夏,為官家沖鋒陷陣殺敵的是他們,讓他們賣命又把他們鄙視到塵埃里,世上沒這樣的道理。”
趙煦沉吟,并未表態。
趙孝騫的話涉及大宋的國策戰略,趙煦當然不可能腦子一熱啥都答應。
見趙煦不說話,趙孝騫也不急。
該說的話都說了,如果歷史的車輪非要按照原來的軌跡滾滾向前,趙孝騫也懶得再改變什么。
那時帶上爹娘,帶上老婆孩子,找個偏遠的山窩窩兒隱姓埋名,以趙孝騫的能力,一家子活得照樣滋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