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集中二十五萬主力追擊六股宋軍的其中一股,還是因勢利導,也將兵馬分散出去,分別追擊六股宋軍?
答案顯而易見,西夏軍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西夏軍的帥帳內,梁太后大失儀態,氣得跳腳大罵章楶,年幼的國主李乾順躲在角落瑟瑟發抖,西夏文武官員垂頭屏息不敢吱聲。
當日,梁太后咬牙做出了決定。
西夏二十五萬大軍也分為六股,分別追擊章楶所部宋軍。
如此一番調兵遣將,終于有人察覺,原本起兵入寇大宋的西夏,在宋軍幾次出人意料的奇謀之下,西夏軍不知不覺失去了主動優勢,如今竟有被宋軍牽著鼻子走的感覺。
戰爭的主動權,悄無聲息間轉移了。
當初的雷霆萬鈞之勢,如今卻被人揪著頭發啪啪打臉,梁太后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剛愎自用且好戰的她,此刻終于開始反省自己當初的決定,心中隱隱有了幾分悔意。
當初不該做出傾舉國之兵的決定,太過草率了,否則不會陷入如今的困局。
究竟是誰,讓宋軍的戰略戰術如此詭異多變?
梁太后與章楶雖未見過面,但在宋夏多年的戰端摩擦中,早已互相了解甚深。
如今宋軍的詭異戰術,絕非章楶的手筆。
章楶老邁,思維固化,用兵太過保守,他干不出如此詭異的事。
一個名字悄然浮現梁太后的腦海。
“宋國皇帝之弟,趙孝騫?”梁太后蹙眉喃喃道:“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不可能吧……”
…………
遼國,上京。
蕭光敬穿戴華貴的裘氅,領著一支千人的使團隊伍,浩浩蕩蕩地出了上京城。
城門大開,路旁的遼國百姓們紛紛避讓,用敬畏的眼神看著蕭光敬一行人出城而去。
是的,蕭光敬又成了遼使。
這一次他出使的是西夏國。
關于遼國是否調停宋夏之戰的問題,在遼國上京的朝堂上,引發了君臣激烈的辯駁。
其中以東北路統軍使蕭兀納的態度最為堅定,他在朝堂上陳述利弊,深刻剖析了宋夏之戰對遼國的影響,然后問了遼帝耶律洪基一個問題。
西夏兵勢漸大,梁太后對大遼愈見不臣,來往國書語氣日漸狂悖,而宋國卻向來溫爾,從不主動啟戰,每年歲幣如約而至,自澶淵之后,兩國甚少征戰。
那么,遼國是需要一個日漸狂妄,且兵勢坐大的強悍鄰居,還是需要一個溫文爾雅,有君子仁厚之風的鄰居?
這個問題的答案,終于令耶律洪基做出了決定。
雖說遼國滿朝文武對宋夏之戰是否調停的態度不一,但神奇的是,遼國朝堂君臣對西夏梁太后的態度卻出奇的一致。
這個好戰的瘋婆子,該死!
一個女人,能做到讓遼國上下統一憎惡的地步,也算是本事了。
所以,耶律洪基當即決定,遼國必須出面調停,彰顯強國氣度和影響力。
當然,調停的態度是早已謀定了的,這一次,遼國必須要拉偏架,無限偏袒宋國,讓這場本不該發生的戰爭結束。
既然做出了決定,蕭兀納當然要為蕭家爭取政治資本,于是打鐵趁熱,趕緊推薦兒子蕭光敬為遼使,帶領使團前往西夏興慶府,調停宋夏之戰。
于是蕭光敬就這樣水靈靈地出發了。
騎在馬上,蕭光敬沐浴在遼國百姓敬畏的目光里,神情意氣風發,睥睨傲然,貴氣自顯。
上次出使宋國,被搞得狼狽不堪,蕭光敬一直記得。
“這一次,我要拿回我曾經失去的一切!”蕭光敬眼中有光,暗暗攥緊了拳頭發誓。
至于他究竟失去了什么……
不管了,反正要拿回來!
中二的光芒,在曠野雪地中閃閃發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