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爭斗,向來殘酷。
大宋的政治環境原本寬松,從立國起便善待士大夫,黨系之爭再激烈,也不會把政敵置于死地。
可惜在章惇這里開了一個壞頭,章惇這人說得好聽叫“嫉惡如仇”,說得難聽叫“趕盡殺絕”。
從他拜相時起,大宋的君子政治氛圍就被他完全破壞了,對舊黨的打壓,章惇是不遺余力,且不留一點活路的。
當宰相的這幾年里,章惇對待政敵向來是頂格打壓,絕不輕輕放過,期間他甚至縱容和默許新黨官員炮制冤獄,大肆流放貶謫舊黨官員,也有許多官員莫名其妙便死在大獄里。
所以,對章惇的狠毒,趙孝騫向來是不懷疑的。
果然,現在章惇一開口,就要趙佶和曾布的命,語氣果決,毫無商量余地。
然而這句話終究殺氣太重,殿內頓時一靜,許多人不自覺地皺起了眉。
就連太后也有些猶豫,趙佶這幾年經常出入慶壽殿,對太后獻殷勤,雖說趙佶的目的并不單純,但獻殷勤這件事本身還是頗能博取太后好感的,幾年下來,太后終究對趙佶有了幾分感情。
現在章惇一句話說殺就殺,太后頓時露出不忍之色,張口幾番欲言又止,看了看朝班中靜立不動的趙孝騫,太后終究還是長嘆了口氣,一句話也沒說出口。
燕云邊軍平定了叛亂,徹底掌控汴京城和宮闈后,向太后就很清楚,這座皇城,乃至整個大宋,她已經沒有話語權了。
如今大宋真正能做主的,是趙顥和趙孝騫父子。
他們現在缺的,只是一個過場。
嘆了口氣,太后望向趙孝騫,幽幽地道:“成王,你怎么看?”
趙孝騫迅速瞥了章惇一眼,含笑道:“趙佶曾布發起叛亂,罪不容赦,不過如今正是國喪之期,不宜殺人見血,恐對社稷不吉,再說趙佶是大行皇帝的兄弟,大宋有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宗親的規矩……”
“所以,臣以為,首先應由刑部大理寺御史臺和宗正寺會審,先定其罪,頒告天下,然后從輕發落,流放千里便可。”
太后聞言眼中頓時閃過一抹喜色,頷首笑道:“成王仁義心善,先帝泉下有知,定然欣慰。”
章惇卻不滿地望向趙孝騫,張口欲言,趙孝騫卻一記淡淡的眼神瞥過來,眼神里似乎包含了許多言語無法表達的信息。
章惇神情一怔,接著仿佛明白了什么,于是緊緊閉嘴不語。
趙孝騫的這番話也博得了滿朝文武的好感,趙佶和曾布發起叛亂,如此嚴重的罪行,居然可以不死,這位成王殿下看起來也不是那么心狠手辣呀。
唯有剛剛看清楚趙孝騫眼神的章惇暗暗冷笑。
別人不明白趙孝騫的心思,章惇卻看懂了。
你們以為這位成王殿下是萬家生佛的活菩薩?呵呵,天真了。
只不過如今仍是爭奪皇位的關鍵時期,趙孝騫不想吃相太難看,降低了自己在朝臣中的風評,所以當著眾人的面,故意放了趙佶和曾布一馬。
但趙孝騫可不是天生放馬的,趙佶和曾布就算活命了,難道不會遇到別的意外嗎?
以趙孝騫的手段,讓趙佶和曾布死得毫不違和,這件事很難辦嗎?
好人他當了,仇人他除了,這才是干大事的人該具備的素質。
章惇想到剛才自己毫不思索便對趙佶和曾布喊打喊殺,相比趙孝騫的沉穩謀算,自己這個宰相的格局還是差了一籌呀。
朝會的內容不多,首先是定性,其次是定罪。
除了這兩樣,還有一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