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拋開嫡長繼承這個祖制不論的話,朝堂上下如果都贊同立賢,那么趙孝騫確實是合適的人選,沒有之一。
這些年趙孝騫為大宋立下的功勞,簡直神奇得無法想象。
相比漢唐的霍去病和李世民亦不遑多讓,如今的他已是光芒萬丈,若大宋在他的治下,開創一個漢唐盛世絕對不是夢想,群臣有生之年是真的有可能看到的。
而且這幾日的汴京風波里,趙孝騫不顯山不露水,卻以雷霆之勢控制了局勢,宮里的太后,朝堂的宰相,都有意無意地偏向他。
這些事實擺在面前,群臣若還沒看清楚,未免太小看他們的智商了。
所以,打一開始,什么簡王端王,早就注定是炮灰,真正有野心,有謀劃,處心積慮奪位的人,是趙孝騫!
這年輕人,藏得真深啊。
在今日燕云邊軍平叛以前,誰能察覺這個低調的一言不發的年輕人,居然才是真正的主角。
此時此刻,太后和章惇都已經鋪墊到這一步了,群臣還能說什么?
一些固執守舊的朝臣緊皺眉頭,他們自然是想反對的,這明顯違反了祖制。
甚至包括一些新黨官員,其實內心里也不大樂意接受章惇的提議。
不立嫡長改立賢,天下人還不得炸鍋,現在他們說同意,傳出去會不會被天下人唾罵?
違了祖制而登基的皇帝,皇位的正統性是否會被質疑和詬病?
若是趙孝騫登基后被千夫所指,他們這些贊成的朝臣難道不會被連累?
顧慮太多,麻煩太大,以至于章惇提議后,殿內只有竊竊的議論聲,并沒人出來附和贊同,就連新黨官員也沉默不語。
太后和章惇對群臣的反應有些意外,二人對視一眼后,都看向趙孝騫。
趙孝騫卻毫不在意地笑了笑。
本來這件事就沒打算今日能定下來,當皇帝那么容易,大家當面舉個手,誰贊同,誰反對,這豈不是兒戲?
當初與太后和章惇聯盟時,利益方面趙孝騫已經照顧到了,大家算是雙贏,但要朝堂集體通過,還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不急,理由很快就有。
于是趙孝騫站出來道:“太后,此事重大,不可輕易決定,臣提議不如暫時擱置,這幾日政事堂樞密院和朝中各部朝臣先處理叛亂善后之事,容后再考慮新君人選問題。”
趙孝騫這個主角都開口了,太后自然不能多說什么,只好無奈地點點頭。
朝會散去,群臣紛紛走向宮門外。
走出大慶殿,看到殿外的廊柱下,廣場上,宮宇旁,處處旌旗飄展,燕云邊軍披甲列隊巡弋宮闈,他們面容冷峻,紀律嚴明,舉手投足都帶著一股子肅殺之氣。
以往禁宮里那些值守巡弋的諸班直,同樣是披甲列隊,可他們的精氣神跟現在的燕云邊軍根本沒法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趙孝騫與群臣一同出殿,沿路遇到燕云邊軍將士,將士們紛紛朝趙孝騫躬身抱拳,口稱“拜見殿下”。
趙孝騫含笑點頭,揮手令他們各司其職,將士們這才恭敬地離去。
這一幕看在群臣眼里,愈發敬畏與無奈。
僅僅只看燕云邊軍對趙孝騫的敬畏崇敬的表現,已經說明太多問題了。
大宋的新君若不是他,還能是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