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正是春秋鼎盛之年,定要保重身子,未來大宋社稷可都要靠殿下呢。”章惇一臉關切地道。
“無妨,小毛病而已,我這人優點太多,各方面都比較突出,包括腰間盤。”趙孝騫認真地夸自己。
別人夸自己都如此用力了,趙孝騫自然不能給自己掉鏈子。
章惇怔怔地看著他,嘴巴張合,欲言又止,最終化作一臉訕笑。
“啊,來來來,殿下請飲酒,哈哈,飲酒!”
趙孝騫黯然嘆息,都是大人物了,商業吹捧就這么不真誠嗎?完全感受不到對方走心啊。
章惇今日登門拜訪,當然是有目的的。
目的還很多,首先是聯絡感情,畢竟趙孝騫已經鐵定是未來的大宋皇帝,章惇作為宰相,當然要跟他搞好關系,君臣之間關系和睦,很多事情解決起來會輕松很多,矛盾不會那么尖銳。
其次是匯報工作,尤其是最近朝會上的大禮議之爭,趙孝騫作為當事人不便參與,章惇要將所有的細節告訴他。
章惇不匯報,趙孝騫也有渠道了解,但作為下屬,無論領導知不知道,下屬必須要有態度,這不僅是官場的規矩,也是為人處世必須遵守的禮數。
第三,章惇還有一些疑慮。
這些疑慮可以說跟所有新黨官員都有關。
新君登基后,自然有新的氣象,關于大宋未來的政策走向,新政的修改以及推行,朝堂官員的升貶調動等等,都是新黨官員們迫切需要知道的。
“殿下曾經說過,新政適可繼續推行,但其中許多細節方面必須修改,老夫想問問,到底哪些方面要修改。”章惇小心地道。
趙孝騫嘆道:“新政的弊端太多,雖說總體上利大于弊,可那些存在的弊處對普通百姓來說,就是一座座能壓死他們的大山。”
“參與修改新政的官員,首先應該下放到民間鄉村,跟農戶們同吃同住,一同參與耕作,到了秋收之時,跟普通農戶一樣向官府繳納糧賦,再算算所余多少,剩下的糧食能否養活一家老小。”
趙孝騫認真地道:“我若即位,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沒有商量的余地,不要以為當了官就高人一等,沒有了解過鄉村農戶實際情況的官員,吏部的考核不能通過。”
“這些下放到地方上的官員就是朝堂的種子,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我等他們回來,總結各地民間鄉村的實際情況。”
“以這些實際情況為基礎,修改現行的新政條款,做到每一條都對百姓有實惠,讓普通百姓成為新政真正的受益者,而不是淪為朝堂黨系爭斗的工具。”
趙孝騫盯著章惇的眼睛,緩緩道:“章相公,我的建議希望你認真考慮,并且與我配合。我知道推行新政,繼承介甫先生的遺志,是你畢生的理想,我們一起合作,讓這個理想變得更完美,豈不圓滿?”
“朝堂里的官員們坐在官署里享著清福,這些人一拍腦袋做出的決定,新政就出爐了,這樣的新政值得推行嗎?有沒有考慮過百姓能否真的受益?它到底是善政還是惡政。”
“高高在上的官員們都稀里糊涂,從皇帝到宰相也渾渾噩噩,一說就必須要推行新政,新政是好是壞也不管,這不是做事的態度,也給你的理想抹了黑,章相公以為然否?”
“新政究竟是好是壞,它要不要修改,要改哪些地方,你我現在都不清楚,所以,必須讓官員們下放到地方,捕風捉影道聽途說,都不如親身參與體驗。”
“我曾經聽人說過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也請章相公牢牢記住,你若是認同,那么接下來經過修改后的大宋新政不會太差,百姓們更不會在背地里罵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