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不是日常,若是重大事件,朝會每隔兩日或三日才有一回,每個帝王的習慣不同,勤勉程度也不同,故而舉行朝會的時間間隔也不同。
趙孝騫比別的帝王更懶,他比任何人都不想上朝,可是沒辦法,自己剛剛登基,大宋百廢待興,需要他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太緊迫了。
打著呵欠懶洋洋地伸長了胳膊,任由鄭春和親自幫他穿戴皇帝冕服。
十二垂旒的帝冠沒戴,那玩意兒太沉,好幾斤重,只有在重大且正式的場合才會戴在頭上。
而且戴這玩意兒最好別在戶外,它大部分是金屬打造,戶外容易遭雷劈。
尋常的日子里,皇帝上朝通常跟臣子一樣,戴的是雙長翅帽。
這東西就比較輕便了,而且趙孝騫戴了好幾年,早已習慣。
睡眼惺忪地進了大慶殿,趙孝騫忍住打呵欠的沖動,努力打起精神,環視殿內群臣。
簡單的君臣見禮后,章惇便開始奏事。
所奏之事大多是大宋境內經常發生的,比如某地洪澇,地方官府請求朝廷撥付錢糧賑災。
某地官員調任,某地禁軍移防換將,某鄰國邊民與大宋邊民因水源牧草等原因發生沖突等等。
其實章惇所奏之事,大多被政事堂處理過了,奏上朝會只是為了彰顯皇帝的權威,樹立皇帝的威信。
趙孝騫自然也不會多事,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政事堂既然解決了,他便不多說什么。
章惇奏事之后,朝班里有人站了出來,一臉正義地大聲稟奏。
不出趙孝騫所料,出來的是御史,耍嘴皮子的。
參劾的也不是別人,正是趙孝騫這位大宋皇帝,御史指責他昨日在登基大典上表現失矩,破壞儀式,不重視自古帝王遵循的禮制,請官家及時自省,勿復再犯。
趙孝騫安靜地聽著,臉上甚至不得不露出嘉勉的微笑。
沒辦法,話再難聽,皇帝也要營造出“納諫如流”的人設,這才算是臣民眼中的好皇帝,有為的君主。
這職業也只有脾氣好,城府深的人才能做。
當然,皇帝也可以選擇不聽,甚至脾氣上來了一刀剁了這耍嘴皮子的,不過他的名聲從此可就臭大街了,朝野私下議論一定沒好話。
趙孝騫不想自找麻煩,不如忍下這口氣,讓這耍嘴皮子的說個痛快。
幸好掃興的人不多,關于趙孝騫昨日登基大典上的表現,也只是寥寥幾人出來參劾勸諫,用辭還算溫和。
其他的朝臣情商就高多了,至少沒人選在新君開朝會的第一天給官家找不痛快。
官家的脾氣,群臣還在摸索之中,這么急不可待地把官家當副本大boss刷,你確定不會被boss反殺,掉一地裝備?
等幾名御史說完,趙孝騫點頭:“知道啦知道啦,等下次朕登基時,一定表現好一點,保證不攪和。”
殿內群臣皆愕然。
你要不要聽聽你說了什么?
都已經是皇帝了,為何說話仍如當年的紈绔世子一樣,滿滿的混賬味道。
停頓片刻,趙孝騫道:“鴻臚寺卿何在?”
一名中年官員站出朝班,道:“臣在。”